“我家种梨已经20多年了,一共种了10多亩,今年的梨子品相挺好,多亏新圩镇领导干部帮我们积极宣传、协调雪梨销路,目前我家的梨子已经全部被预订完了,预计收入4.3万元左右。”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潮立村雪梨种植户蒋丽琼对前来村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的大学生说道,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
7月10日至15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梨想未来”产业振兴实践团走进潮立村,围绕当地特色雪梨产业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青年学子通过实地走访、技术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潮立村雪梨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索“甜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科技赋能,雪梨种植提质增效。在潮立村雪梨种植基地,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果农交流雪梨种植技术。近年来,潮立村通过与广西农科院合作,引进优质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方法,雪梨品质和产量逐年提升。团队成员结合专业所学,利用无人机对梨园进行航拍监测,分析果树长势,并向果农普及现代化农业管理知识。“我们村的雪梨皮薄肉脆、汁多味甜,但以前种植技术比较传统,现在通过科学管理,亩产提高了20%以上。”种植户蒋丽琼向实践团介绍。团队成员还协助当地农业合作社建立数字化种植档案,为雪梨产业的精细化、标准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线上营销,拓宽雪梨销售新渠道。随着雪梨丰收季的到来,如何让优质水果走出大山、卖上好价钱,成为果农们最关心的问题。实践团成员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帮助潮立村雪梨拓展线上销路。此外,团队还调研了当地物流运输条件,与快递公司协商优惠方案,降低果农的运输成本,助力“互联网+农业”模式落地。
文旅融合,探索“梨园经济”新可能。除了鲜果销售,潮立村的雪梨产业如何与乡村旅游结合,实现多元化发展?带着这一问题,实践团走访了当地村委会和县文旅部门,提出“梨园观光+采摘体验+农家乐”的发展思路。团队成员设计了一系列文旅宣传方案,包括制作潮立村雪梨文化手绘地图、策划“梨花节”活动方案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田园乐趣。“如果能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增加雪梨的附加值,还能带动村民增收。”潮立村党支部书记黄双桂表示,学生们的建议为乡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新方向。
据了解,灌阳雪梨的种植历史已有300多年。据《灌阳县志》记载,灌阳雪梨是清朝时期由灌阳知府夏加民从浙江宁波引进种植的外来品种。自20世纪90年代起,灌阳县委、县政府着手推进灌阳雪梨的产业化进程,不断提升其在灌阳农业经济中的地位。目前灌阳雪梨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之一,不仅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也为灌阳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其种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仅推动了灌阳雪梨产业的升级,也展示了中国地方特色农业的繁荣景象。
据统计,截至目前,灌阳县梨树种植面积6.01万亩,产量17.2万吨,产值6.88亿元,可直接带动近3.6万名农户就业。
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学子们以实际行动助力潮立村雪梨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潮立村的产业振兴,通过科技助农、电商兴农、文旅富农等多种方式,让“甜蜜产业”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王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