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垃圾治理的“生态蝶变”

来源: 阳朔融媒体 2025-07-02 11:03:27 我来说说 阅读

  历时34个月、转运20万吨存量垃圾!阳朔县“生态治理+资源利用+民生改善”的垃圾治理“阳朔方案”在6月20日全区培训班上惊艳亮相,引发广发关注。


阳朔县生态环保科技园(垃圾焚烧厂)内烟气净化系统。受访者供图

  阳朔,作为世界闻名的风景名胜区,凭借着天然的秀美风光吸引着各地游客,生态环境质量是其为之自豪的亮丽名片。然而,曾经的阳朔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因选址、地势及填埋技术等多方原因,远远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问题的处置已进入需要尽快统筹规划、系统解决的关键阶段。

  为此,阳朔县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经专家严谨论证,果断对垃圾处理场实施临时封场停用,并组建由生态环境、城管、应急等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24小时不间断监测库区环境指标,第一时间切断污染扩散路径,为后续全面治理争取到宝贵时间。

  然而,阳朔县深知,要彻底解决垃圾处理难题,必须寻求更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此,与深能环保公司合作应运而生。自2019年起,积极与深能环保公司对接,以土地优惠、政策扶持等有力举措,推动阳朔县生态环保科技园(垃圾焚烧厂)落地建设。这一项目的建成,彻底扭转了阳朔县依赖填埋的被动局面,为存量垃圾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人机俯瞰阳朔县生态环保科技园(垃圾焚烧厂),园区内,干净有序,绿意盎然,垃圾焚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受访者供图

  通过精细比对垃圾填埋与焚烧处理的全周期成本,经专业测算,阳朔县发现传统填埋方式每年仅垃圾转运、渗滤液处理等费用就高达约400万元,还存在防渗膜维护、土地长期占用等隐性成本。而将存量垃圾挖出运至焚烧厂处理,可节约渗滤液处理费用超3000万元,同时避免土地资源的长期浪费。特别是焚烧处理使垃圾减量化比例提升至90%以上,还能通过发电实现资源再利用,形成“生态治理+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为治理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阳朔县尽显“为人民服务”的担当。一方面,针对阳朔县生态环保科技园垃圾量不足的问题,主动协调周边荔浦、恭城、平乐等7个县区域联动,日均增加生活垃圾量300多吨,有效解决了原料不足的难题。据统计,从2021年12月投产至2025年6月底,共处理生活垃圾约93.56万吨,累计发电3.87亿kWh,相当于节约标准燃煤11.6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75万吨。阳朔县生态环保科技园负责人表示,通过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极大改善周边市县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人居环境。未来,将继续深化跨区域垃圾协同处置机制,整合资源,强化政策衔接、技术创新与社会参与,推动区域协同向更高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阳朔县组织专业团队制定分层开挖方案,历经34个月的日夜攻坚,于2025年4月成功克服垃圾填埋场地势深、挖运难等多重困难,完成全部约20万吨存量垃圾转运。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沼气爆炸、渗滤液泄漏等风险,并同步处理渗滤液和污泥,实现“零事故、零污染”作业。


2025年6月20日,阳朔县城管局主要负责人陈兆茂在全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培训班上作经验发言 。

  随后,阳朔县立即着手土地资源再开发利用。依据相关批复,将18.81公顷场地移交民政部门,用于殡葬服务设施建设,预计新增公益性墓位7000余个,极大缓解了县域殡葬用地紧张的状况。此外,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同步推进生态修复,实现“污染场地”到“民生用地”的转变。此举不仅节约土地资源价值约6000万元,更通过“腾地赋能”优化了县域民生基础设施布局,为阳朔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和空间保障。

  “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存量垃圾治理工作,是阳朔县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范例。”阳朔县城管局局长陈兆茂表示,将以更高标准巩固治理成果。深化生态环保科技园智能运营,优化焚烧工艺,提升发电效能;探索“环保+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环保科普基地建设,传播生态理念。同时,牵头制定区域性生活垃圾协同处理标准,推动漓江流域环境治理共同体建设,为“建设阳朔先导区 建功桂林世旅城”提供生态支撑。 钟玲丽 莫月振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