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三月三”除了唱山歌还要当个养生“桂”人

来源: 健康八桂 2025-03-31 09:57:53 我来说说 阅读

  “三月三”到来

  清明小假期紧跟其后

  山歌还没唱够

  扫墓又要暴走?

  你的身体是不是在喊:

  “这位友仔/友女,养生KPI该冲啦!”

  一起走进本期养生课堂

  带你解锁↓↓↓

  养生牢记“清三气”

  清心气

  清明节祭拜祖先时,很多人会睹物思人,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度的沉思在悲伤里,会导致情志抑郁,阻滞气机而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等疾病。

  所以清明节祭拜祖先结束后,要注意稳定情绪。清明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心境要畅达,要通过户外散步、踏青等活动,来清净心气,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清肺气

  春季正值肝阳上升时节,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同时也是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高发时期,要坚持到室外、到公园、到河边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并适当运动,面对松树柏树做深呼吸,给自己的肺脏换换气。

  清肝气

  清明时节,每日一碗“明前茶”,具有利水祛湿,活血化瘀的作用,明前茶是血管的清道夫,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能清肝利胆。

  清明前采摘制成的茶叶为“明前茶”,主要有西湖的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茶等品种,冲泡明前茶时,要用温度80℃左右的水,温度过高容易破坏茶叶的营养成分。

图片由AI生成

  当令食养习俗

  广西中医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张红星表示,每年广西三月三、清明节前后,雨水增多,不时会有降温,外湿就容易入侵身体。湿气困阻脾胃,人就容易出现倦怠乏力、身体困重等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春天又是由收藏转为升发阳气的好时节,这个时节可以通过祛湿健脾、补气生阳,来提高身体免疫力。

  当令的食养习俗,莫过于吃艾叶粑粑。它以糯米粉作皮,糯米滋补,其性偏温,可以增补气力。以艾草汁沫和团,此时正是艾草最鲜嫩的时候,充满生发之气,又有温经脉、逐寒湿、舒肝脾之性。

  艾叶粑粑做法

  【材料】糯米粉500g、粘米粉150g、细砂糖100g、花生油30g、艾草汁350g、芝麻120g、花生120g、小苏打、黄糖粉适量。

  【做法与用法】艾叶洗净后,用清水浸泡24小时,以去除苦味;泡好的艾叶在热水里焯2分钟,捞出浸泡在凉水里1小时;泡好的艾叶挤去水分后,切成碎末;将糯米粉、粘米粉与碎艾叶放在大碗里,加约100毫升水,揉成不粘手,略干的面团;花生和芝麻在炒锅里炒香,凉后装入厚塑料袋里;用擀面杖压成碎末,再加入白砂糖继续碾成略碎,装入小碗,拌匀;摘取少许面团,在手里捏成扁圆形,放入少许花生芝麻馅,然后四边向中间捏紧,将接口处捏实,做成像汤圆那样的一个球形;蒸锅里烧开水后,将制作好的艾粑粑放在玉米叶,或柚子叶上,放入蒸锅里大火蒸10分钟,关火连叶取出。食用前加适量油煎至两面金黄微脆即可。

  【功效】散寒止痛。

  【适用人群】适用于胃痛、痛经、四肢冰凉等。

  但是,糯米制品虽然温补脾胃,但是冷食过多,尤其对于老人、小孩、脾虚、消化功能偏弱的人来讲,容易滋腻难消化。再加上清明前后多雨,湿浊更容易困阻中焦,反而不利于脾胃的运化。所以同时最好配一些健脾祛湿、助消化的茶饮。

  推荐茶饮

  五指毛桃祛湿茶:补气祛湿

  清明总是弥漫着雨水潮湿,对于长期湿气重的人来讲说,身体也犹如被困住一般,倦怠乏力、腹胀、没胃口、舌苔厚腻。这时如果再吃一些滋腻难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弱的人还容易积食。

  所以,平时感觉湿气比较重,或者吃比较滋腻碍脾胃的食物时,可以来一杯五指毛桃祛湿茶。

  【材料】五指毛桃、党参、茯苓、白扁豆、莲子、薏米、山药、芡实各6g;黄芪、赤小豆、陈皮、山楂、麦芽、甘草、桔梗、紫苏各3g。

  【做法与用法】

  1、将上述所有材料洗净后,放入无纺布袋中。

  2、锅中加水1000ml,加入茶包,煮沸10分钟即可。

  五指毛桃集祛湿与补气为一身,有“益气而不作火,补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用于多湿多虚的体质。”为岭南民间常用中草药。其次,黄芪是补气的进阶版,性味甘、微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之功,被称为“补气圣手”,重在补肺脾之气,药性绵柔和缓,适合日常长期补益食用。党参和黄芪一起搭配使用,同补肺脾之气,它还能养血生津,且相对于人参来讲不容易上火。

  清明按“三穴”

  清明足浴方:茵陈、艾叶、青蒿各20克,煮水泡脚。多敲打胆经,常按摩升阳利胆的穴位,如期门、日月、阳陵泉。

  期门穴

  为肝经的最上一穴。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按摩此穴位,可平肝潜阳,疏肝健脾。

  日月穴

  足少阳胆经的主要穴位。位于阴阳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日,太阳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月日一”为胆,故此穴可收募胆经气血。日月穴收募胆经气血。

  按摩此穴,可缓解治疗呕吐、胀满、胁肋疼痛、吞酸、黄疸等。

  阳陵泉

  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常按摩此穴位,可除湿降浊。

  壮族特色养生方法

  壮医神龙灸

  壮医神龙灸是通过在人体背部施灸,将经络、腧穴与药物、艾灸四个因素综合协调使之融为一体,加入壮医特色的壮药督灸粉,壮药督灸粉采用含大自然天地之精华的珍贵壮族原生药物秘制而成,其施灸范围广、温热力强、灸疗时间长,热力持久深透机体,运用姜泥促进可疏通人体“三道两路”,强化真元,调和气血,达到益肾通督、温肾壮阳、穿骨透肌、拔毒散结、行气破瘀、通痹止痛的功效,并能提高身体免疫力,用于防治疾病和亚健康调理。

  壮医脐环灸

  壮医脐环穴针刺疗法属于壮医针灸学的范畴,是在壮医理论和壮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指导下,运用针具刺激人体脐部一定的穴位(脐环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先在脐部施针,第一壮为地部(地心)、神阙穴(人体生命起源),激发生命源泉的能量;第二壮地部+人部(地表);第三壮地部+人部+天部(全球)。运用姜泥、艾绒激发天、地、人三部之气,调气、补虚,通调三道两路,调理脏腑,疏通全身气血,使气血均衡,从而身体健康。

图片来源: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壮医佩药疗法

  壮医佩药疗法由来已久,源于古代壮族的“卉服”。因壮族所在地区多湿热瘴气,很早以前壮乡人们便以芳香化湿辟秽化浊防瘴的道地壮药组方,制成染料浸染衣物或制成佩饰香囊一类随身佩戴,药物的药效成分,直接作用于龙路火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龙路火路之瘀滞,一方面直接袪毒外出,一方面调整“嘘”(气)“勒”(血液)、脏腑功能,恢复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防疫香囊就是在壮医“辟疫袋”的基础上,选取石菖蒲、藿香、大桉叶等多种壮药药材,研磨后装入布袋内,佩戴于身,以“辟瘟防病”,既有民族和地域特色,也具有普适性,深受大家欢迎。

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

  壮药绣球操

  壮药绣球操基于有着2800年历史的壮医“佩药疗法”“药锤疗法”和“经筋疗法”,遵循壮医“三道两路”理论,通过舞者手中的绣球,对人体关节部位进行捶打,同时结合伸展拉筋等动作,达到通“三道”、畅“两路”的作用。

  绣球是广西独特的文化符号。舞者手中的绣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美,也丰富了壮医药文化的内涵,绣球内装有十多味壮药,药香随舞者动作氤氲,具有芳香化湿、温中散寒、理气和中、活血通络的作用。整套操寓教于乐,对由于肌筋劳损、复感风寒使得筋结形成而阻塞“三道两路”导致的各类痛症、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等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保健养生的作用。

  不可辜负的“三月三”美食

  五色糯米饭

  红兰 黄饭

  枫叶 紫蕃

  染色成美食

  黑红黄白紫

  春彩入饭碗

  清凉解毒红兰草

  黄饭祛湿又健脾

  枫叶止痛效果好

  紫蕃活血保安康

  白色糯米为基底

  四色韵味共相融

图片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鸡屎藤籺

  鸡屎藤

  生时臭如鸡屎

  熟后却香飘四溢

  糯米粉与藤汁混

  揉成面团压成籺

  蒸熟即食口感妙

  祛风除湿效果好

  消炎止痛消食滞

  富含抗氧化成分

  清除自由基美肤颜

  延缓衰老保青春

  蒿子粑

  糯米粉与蒿叶融合

  巧手揉捏成粑粑

  蒸锅洗礼后

  软糯可爱变蒿粑

  品尝蒿粑满足味蕾

  药用功效更奥妙

  蒿叶清热如医者

  消肿止痛似友人

  健胃消食添福祉

  美食养生两不误

图片

图片由AI生成

  荠菜煮鸡蛋

  荠菜煮蛋

  自然清香滋补肴

  嫩绿荠菜配鸡蛋

  锅中慢煮春意浓

  水温升高清香散

  醇厚交融美味成

  蛋染绿意春气息

  鲜美清新共品尝

  清热解毒凉血效

  滋补明目降压好

  美食与自然相交融

  春意盎然暖心房

  桃花粥

  桃花粥

  如诗如画美食呈

  精选桃花与粳米

  小火慢熬春意浓

  粥沸桃花香四溢

  米香交织味清新

  粥稠花香时享用

  口感绵软香甜盈

  桃花养颜化瘀血

  粳米滋补益气血

  春日晨享桃花粥

  花香米香乐无穷

图片

图片由AI生成

  花煎

  花瓣裹糯米糊

  小火慢煎至金黄

  酥脆外层藏柔嫩

  咬下花香满口腔

  外层酥脆内多汁

  对比鲜明口感强

  淡淡花香清新甜

  春天故事口中藏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广西中医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民族医药报、广西中医药大学、人民日报

  声明丨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责任编辑:雷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