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空耳令我出尽洋相
曾经爱和朋友随地大小聊
但总是因为十级耳背
被问是不是在搞抽象
最近一次,朋友终于受不了了
大骂了一句——
“你有没认真听,耳朵不用捐了吧?”
我一个激灵站了起来
一个字一个字地念道
友友,你可知道
耳朵是中风的报警器
关键时候能救命
抛弃它,不要命辣??
耳朵突然听不请
一查竟是要中风
老张是一名退休教师,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只是偶尔有些小毛小病,但他没太在意。
最近,他左耳时常耳鸣,就像有一只小虫子在耳朵里嗡嗡叫。刚开始,他以为是自己没休息好,休养两天就行了。
可是没想到,耳鸣的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在安静的环境下也能明显听到嗡嗡声,还出现听力下降。
底图来源:动画《EVA新世纪福音战士》
儿子知道后,赶紧带老张去了大医院。
详细查了听力测试、脑部血管造影等后,发现老张的脑部血管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有重度狭窄,狭窄程度超过70%,这是脑梗(“中风”的一种类型)的信号。
结合老张的症状,医生表示,他的耳鸣和听力下降,很可能是脑梗引起的。幸亏发现及时,病情才得以控制。
一个问题也从老张心中萌生——
中风前
为啥耳朵先知道?
首先要知道,耳鸣的原因出自内耳。
它是我们身体里负责听力和平衡的器官,个头虽小,却是“耗氧大户”。
来源:腾讯医典
这意味着,它对血流供应非常敏感。
一旦脑梗,血流供应不足,耳内血管受损、微循环稳定被打破,听觉神经通路就会受到干扰,从而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耳朵出现这3个信号
可能就是中风在“逼近”
如果你经常出现这3种耳部异常,就要当心脑梗来“敲门”:
01
突发性耳聋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突发性耳聋可能是脑梗的首发症状之一。
自然听力下降,有时和衰老有关,但如果听力迅速衰退(比如突然什么都听不见),同时还伴有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其他症状,就要留意是否脑梗预警。
来源:小红书
02
耳鸣
通常,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下,耳内或头部主观感受到“嗡嗡”或“嘶嘶”的声音,才算耳鸣。
但如果是突然出现、持续的,尤其是单侧耳鸣,可能就是脑梗的早期信号之一。
根据期刊《BMJ Public Health》一项研究,有耳鸣症状的人,患脑梗的概率是无耳鸣者的2.5倍。
03
耳痛
少数情况下,脑梗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感到耳内疼痛。
这是因为耳朵的感觉神经和大脑神经存在密切联系,当大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引发局部神经功能紊乱时,就可能会引起耳痛。
这种耳内疼痛可能表现为刺痛、胀痛或隐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还可能伴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底图来源:小红书“喵可当劳德”
除了上面说的3点
这9种异常同样要警惕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以下任何一种症状都可能是中风信号,应当留意: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团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眩晕伴呕吐
行走不稳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或抽搐
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中风120”口诀来快速判断病情,并立刻打120求救。
全国每28秒有1人中风离世
要保命,记住3点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我国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
除了前文提及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外,还有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不管哪种,危害都很大。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显示,40岁及以上中招的人数高达1242万,平均每28秒就有1人因此离世,且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要降低脑卒中的“伤害值”,早点预防、综合干预是当务之急——
01
“硬控”3种病
✎ 高血压
健康人群:建议每年测1-2次血压。
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肥胖、过量饮酒等):建议每3-6个月量1次。
血压“硬控”到多少才合适?
大多数患者,应控制130/80mmHg以下;
80岁及以上,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来源:腾讯医典
✎ 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有糖尿病前期史、年龄≥40岁、体重指数(BMI)≥24kg/m²和(或)中心型肥胖等):
要及早开始筛查糖尿病。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3年至少再查一次。
血糖“硬控”到多少才合适?
空腹血糖:4.4-7.0mmol/L,HbA1c<7%;
非空腹血糖:<10.0mmol/L,避免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急症。
来源:腾讯医典
✎ 血脂异常
40岁以下:每2-5年查1次血脂;
40岁及以上:每年至少查1次。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遵医嘱进行个体化检测。
血脂“硬控”到多少才合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高危值<1.8mmol/L(70mg/dl),高危值<2.6mmol/L(100mg/dl),低/中危值<3.4mmol/L(130mg/dl)。
来源:腾讯医典
02
不要吃太胖
挑好的吃,各样都尝饮食要多样,适量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杂豆等。
同时,要少碰含糖食物和限盐(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5g)。
向烟酒say NO最好做到滴酒不沾,吸烟者应尽早戒烟,不吸烟者避免吸二手烟。
燃烧你的卡路里避免长时间久坐,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辅助进行呼吸训练和柔韧性训练。
避免超重和肥胖,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²,减重要循序渐进,每周减重应≤0.5kg,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
本期封面:
来源:39健康网(health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