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娟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山水之间,关乎“国之大者”。生态优势是推动桂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绿色动力”。桂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漓江保护摆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首位,持续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同时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优厚的自然生态与500万常住人口相依共存。
如今的桂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绚美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秀美山水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特别是,漓江流域生态质量等级继续保持“一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今年10月,在哥伦比亚卡利市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宣布,桂林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广西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是所有桂林儿女共同的、神圣的历史使命,全市上下要自觉做好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宣传者、践行者、守护者。2024年4月25日,是第三个“漓江保护日”,桂林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成立桂林山水保护研究院、“二郎神”民兵分队,开展“保护母亲河——漓江”志愿服务等,并首次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经测算,漓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均为最高等级——优,漓江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漓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漓江保护,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障。日前,又一部涉及漓江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保护规定》,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表决批准,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桂林市将“两个保护”列为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立法。目前桂林市已制定的17部地方性法规中,涉及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就有10部,初步构建起“两个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成为广西甚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生动法治实践的典范。
漓江流域水系发达,除160多公里干流外,还有270多条支流。漓江生态治理保护机制在不断完善。随着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漓江的干支流都有河长了。在此基础上,桂林市建立了“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河长+校长”和协作办案等机制,并率先在全国建立健全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市、县、乡镇分别成立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大队、中队,每个村配备一名辅警,专职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全力开展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专项监督,构建起行政执法、司法、纪检监察联动保护的体系。
桂林市还开展“数字漓江-智慧执法”生态环境法治监管模式研究,建成数字漓江5G项目可视化指挥中心,构建完善“重拳打击+齐抓共管+生态修复”机制,全方位筑牢漓江保护的“法治围栏”。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部分项目已竣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突显。如今,“绿水青山入画来”,漓江山水工程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漓江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升,激活了文旅产业,释放了绿水青山生态价值。桂林市持续探索“保景富民、利益分享”之路,让老百姓共享绿色生态红利。休闲度假、文化演艺、特色民宿、医养康养、体育健身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桂林艺术节、草莓音乐节、电竞音乐嘉年华等连番登场,为桂林打造年轻、时尚的新形象……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受邀出席的桂林市代表团,以“保护漓江,延续地球之美”为主题,通过宣传视频、立体展板、宣传画册、文创产品等形式,向参加大会的各国代表展示宣传漓江山水、漓江文化,分享漓江水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漓江山水这张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名片”赢得广泛赞誉。
目前,漓江整体保护正在积极申报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桂林以发展眼光和全球视野,以世界一流的保护水平守护好世界级山水品质,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漓江流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全力守护好漓江这个全中国、全世界的“宝贝”,全力把漓江打造成为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保护样板,让这一人间美景永续保存,让桂林山水永远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