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先后接诊了2名被蜱虫叮咬的患儿,医生紧急提醒,野外游玩一定要注意防护,如果发现皮肤上的蜱虫需要谨慎处理。
取出蜱虫
小亮(化名)今年6岁,家住光谷,5月9日他去森林公园游玩,回家后洗澡没有发现有异样,直到5月10日早晨,妈妈发现孩子脸上多了颗黑色的“痣”。无独有偶,同样是外出游玩回家后,小雅(化名)的妈妈发现孩子的耳后扎着一只黑色的蜱虫,立即带着孩子到家附近的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寻求帮助。
该院急诊科医生接诊后,先用酒精涂抹于蜱虫头部,发挥其麻醉的作用,使蜱虫的口器放松。再用镊子将蜱虫轻轻夹出,避免其头部残留在皮肤内,然后再用医用放大镜检查局部有无残留,随后对患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
取出的蜱虫
武汉市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付守芝提醒市民,近期蜱虫叮咬多发,外出郊游、露营时要注意防护,尽量不要裸露皮肤,回家后要仔细清洗检查。
对于家长担心的继发感染,付守芝介绍,蜱虫不仅可咬伤人体皮肤,而且是螺旋体、立克次体、病毒、细菌感染的媒介。如果患者在清除蜱后几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的时间,以便进一步排查是否发生严重的感染。
初夏时节,越来越多的人
在体验户外踏青或是露营。
日前,湖北疾控官方微信提醒,
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
也是蜱类主要栖息地,
拥抱大自然的时候
可千万别忘了预防蜱虫叮咬。
被蜱虫叮咬会有什么危害吗?
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少数患者会经历虚弱或麻痹,通常可在清除蜱后24小时内恢复,可能是蜱唾液中的毒素引起。
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导致死亡,应及时就医。本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户外露营如何避免被蜱虫叮咬?
户外露营时应当选择成熟的露营地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尽量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扎营后不要敞开帐篷,也避免频繁开关帐篷,其它装备和鞋做好密封。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需要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完全杀死蜱,可以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来去除附着的蜱。
户外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异丙啶、柠檬桉树油(OLE)、对薄荷二醇(PMD)或2-十一烷酮等,要按照产品说明使用。一般不推荐在3岁以下婴幼儿身上使用含有柠檬桉树油(OLE)或对薄荷二醇(PMD)的产品。
露营后,进入车内室内前检查蜱。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体表上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被叮咬后怎么办?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蜱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细尖头镊子等工具将蜱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垂直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以免导致蜱的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取出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如果蜱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可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