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3人上榜!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

来源: 广西日报 2024-04-24 10:01:08 我来说说 阅读

  近日

  中央文明办发布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广西3人榜上有名

  广西上榜名单

  诚实守信

  秦远莲(来宾市):好媳妇努力偿还巨额债务 带领乡亲一起增收致富

  敬业奉献

  农廷兴(崇左市):非遗传承人33载传承“短衣壮”民俗文化

  潘从汉(桂林市):乡村教师扎根深山40载 点燃山里娃的希望与梦想

  下面一起来看看

  他们的先进事迹吧

  ↓↓↓

  诚实守信

  秦远莲

  好媳妇努力偿还巨额债务

  带领乡亲一起增收致富

  秦远莲,女,壮族,1981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古蓬镇龙利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多年来,秦远莲努力偿还家庭欠下的巨额债务,并带领帮助过她的父老乡亲一起增收致富,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里、村里“两个家”。秦远莲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道德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广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从头开始 直面困厄人生

  秦远莲是湖南永顺人,2008年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古蓬镇龙利村,夫家婆婆早早过世,只有年迈的公公和濒临倒塌的泥瓦房,家中一贫如洗,她毫无怨言努力改善生活,但却一再地遭受打击,她1岁多的女儿因喉咙处患横纹肌肉瘤花了十几万元的治疗费用仍无力回天,2011年永远离开了她。2016年,她丈夫被诊断出肝癌,她花光了所有积蓄给丈夫治病,欠下了16万元债务,仍挽救不了丈夫的性命。丈夫去世不久,村里遭遇一场暴雨袭击,秦远莲家里丢失了35只山羊,刚刚饲养的几百只鸡也在一夜之间死光。痛失至亲、养殖失败、负债累累……接二连三的打击让秦远莲时常以泪洗面,悲痛欲绝。

  “这么大一笔钱,她怎么还啊?!她模样俊俏,趁着年轻肯定是要另寻幸福的……”旁人纷纷猜测,甚至还劝她:“你现在无依无靠的,还是回家乡湖南吧。”“不管做人做事,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秦远莲牢记父亲的教导,坚守诚信理念,她向公公承诺,不会丢下这个家,又向曾经帮助过她的亲戚朋友及村民承诺,一定还清所有债务。

  一诺千钧 挺起脊梁挑风雨

  从那时起,秦远莲既要照顾年迈的公公、年幼的孩子,又要务农、打工赚钱。什么活能挣钱,她就去做什么,不管多脏多累,不管白天黑夜,把自己忙成了一个陀螺。“这是我的银行卡,你拿去取3000块钱吧,能帮一点是一点……”2017年,秦远莲进入龙利村委担任信息员,村委同事对她的遭遇十分同情,主动拿出钱想要帮她还债。“你们家里现在那么困难,欠我们的钱就不用还了……”龙利村部分村民看到她的辛苦,叮嘱其不用还债。

  对于同事及村民们的好意,秦远莲心存感激却一一婉拒。为了确保债务一家不落,秦远莲在笔记本里清清楚楚记下了每一笔债务,每凑齐一笔,她就亲自送上门一笔,每还一笔钱,就在笔记本上销掉一笔。小小的记账本,一条条记录,是她信守承诺的无声见证。在丈夫去世的几年时间里,秦远莲的生活艰辛、重复而枯燥,攒钱、还钱成了她唯一的生活目标,也是不断坚持前进的动力。

  心怀使命 雁在乡村领头飞

  为尽快还清债务,秦远莲不断摸索致富门路。2018年,秦远莲围圈6亩多的山地,靠着东拼西凑借来的钱,开始养起了五黑鸡,同时开展黑山羊、肉牛养殖。其间也曾因经验不足,养殖的部分鸡染上了鸡瘟,但她毫不气馁,在繁忙的村务工作之余经常加班学习养殖技术。

  2018年底,家中所养殖的五黑鸡及肉牛、黑山羊顺利出栏,秦远莲的家庭收入大幅提升,顺利还清了剩下的债务。她还带动龙利村20余户群众开展五黑鸡养殖,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她的诚信为村里人所称道,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2021年2月,秦远莲被推选为龙利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她瘦弱的肩膀上又“挑”起了龙利村这个“大家庭”的责任。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我想给别人撑伞”。秦远莲比谁都清楚一人承担家庭重担的艰辛,她暗自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致富路。任职后,秦远莲瞄准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前景,带领龙利村群众清除村集体岭地上的桉树200余亩,用于发展竹笋种植产业,有效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秦远莲指导村民养鸡。来宾市融媒体中心 韦海臣 摄

  敬业奉献

  农廷兴

  非遗传承人

  33载传承“短衣壮”民俗文化

  农廷兴,男,壮族,1942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西非遗项目“大新宝圩壮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农廷兴积极致力于挖掘和传承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全心投入对“短衣壮”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组建“短衣壮”民俗风情文艺表演队,找回濒临失传的头帕头巾编织法,用他的诚挚热忱传承守护故乡的民俗文化。农廷兴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

  秉持文化传承初心

  做非遗“挖掘人”

  崇左市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板价屯民风淳朴,在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仍保留着壮族古部落的明显特征,是桂西南区域传统民俗文化形态保存得较完整的地区。其中,板价村女子服装上衣紧身且短至腰间,下身为宽大长裙,因此,也被人称为“短衣壮”。

  1970年,28岁的农廷兴正式从第二代传承人手中接过传承壮族服饰制作技艺的重任。当时仅28岁的农廷兴是一名小学老师,常利用业余时间,沉浸于“短衣壮”服饰的研究,在传承技艺的道路上不断尝试探索。他走乡串户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蚬木木磨、蚬木织布机、纺纱机、脱棉籽机以及濒临失传的头帕头巾和腰巾等物品,组织村里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妇女对失传的头帕头巾、腰巾反复摸索,终于把失传已久的“短衣壮”特有的头巾编织方法找回。

  坚守文化传承之路

  做非遗“守护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板价村人,挖掘、保护和传承“短衣壮”民俗文化,是农廷兴毕生的信念。如何保护传承好家乡的民俗文化?1988年,文化部到大新县开展活动,这让农廷兴意识到,可以用浓厚的乡土表演来展示出板价独特的民俗文化,让故乡的民俗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于是,农廷兴组建了“短衣壮”民俗风情文艺表演队。33年来,他深入民间地头,足迹遍布周边各个村落,收集“短衣壮”民俗文化原始素材,整理、汇编了近千首山歌词。在掌握大量原始素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创作了《蹬荡》《农家乐》《姐妹送嫁歌》等原生态山歌,自编自导了《蹬荡舞》《铜钱舞》《侬峒欢歌》等20多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节目。

  农廷兴还动员老伴买来棉丝线自制土布并设计剪裁了20多套“短衣壮”服饰作为表演队的演出服装。穿着自己的服饰,唱着自己的山歌,跳着自己的舞蹈,“短衣壮”民俗风情文艺表演队的表演,向外界呈现了“短衣壮”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美,表演队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90多人,应邀参加了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获得众多好评。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廷兴大半辈子都在为板价村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做贡献,正如他自己说的:“故乡是我人生曲谱中最美的旋律,板价能有如今的成果,是党和政府关怀、支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结果,我只不过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希望能在我这有生之年里,继续发挥自己传承人的作用,让‘短衣壮’文化融入民族风情特色旅游,让广大的村民都走上致富的道路。”

农廷兴到宝圩乡中心小学指导小学生跳蹬荡舞。大新县委宣传部供图

  敬业奉献

  潘从汉

  乡村教师扎根深山40载

  点燃山里娃的希望与梦想

  潘从汉,男,瑶族,1963年6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满田小学退休老师。自1983年起,潘从汉投身山区教育,40年来先后在6所学校任教。2023年6月退休的潘从汉在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下接受返聘,继续回到教学点教书育人。从青葱少年到花甲之年,潘从汉将宝贵的青春无私奉献给了大山的教育事业。

  返乡从教注深情

  1983年,小寨村完小校长因缺老师找到潘从汉,说翁柳教学点正缺少老师,请他支持。“作为大山人,我太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了。”潘从汉立即答应返乡从教。这些年,潘从汉从教学点的代课老师做起,后来进入师范学校进修,通过考试转为公立教师,最后成为校长。

  以前,村里没通公路,从家里到小寨教学点需步行约5小时。每次帮学生领试卷教材资料,潘从汉都要独自去镇上挑回来,每年至少要磨破2双解放鞋,经常是腿上沾满泥巴给学生上课。1994年,潘从汉听说央视要拍摄关于山区孩子上学的纪录片,潘从汉立即下山争取这个难得机会。“当时觉得这里很闭塞,外人来得很少,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这里。”纪录片《龙脊》播出后,小寨小学有了名气。有青年教师来支教,有人给学生汇款,周边几个村也被划入小寨小学学区,小寨小学也成了闭塞大山里的一个教育中心。

  用心托举山里娃

  从教40年,他先后在6所学校任教,既教过小学,也教过初中。其实潘从汉并不是没有去镇里工作的机会,早在2010年,中心校的领导想将他调出大山。潘从汉坦言,起初他也想过,毕竟镇里各方面条件都要好很多,思虑再三,潘从汉决定继续扎根山村,原因很简单:村里的孩子和家长需要他!

  2014年,潘从汉调到离家5公里外的满田小学,负责教一年级,每周上25节课。学生最多的时候,满田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共有上百名学生,可如今只有一个幼儿班,共10名孩子,只有潘从汉一名老师。作为学校唯一的老师,潘从汉既是老师,又是“保姆”,还是“服务员”。除文化、体育和美术等课程外,还要给孩子们做午餐。一次,一名学生肚子突然疼痛难忍,潘从汉一边联系医院和家长,一边开车疾驰,车子在弯曲狭窄的泥泞道路半途熄火。眼看孩子呼吸愈加困难、手脚抽搐、汗如雨下,潘从汉立即背上孩子狂奔起来,直到救护人员赶到。40年来,潘从汉的学生有50多人考上大学,其中不少是“双一流”大学。

  银发生辉勇担当

  2023年6月,潘从汉要退休了。满田小学学生将被分流至镇上中心校上学。从村屯到镇上好几十公里路程,学生的接送与管理成为一个大难题。“如果去镇上上学,租房陪读,吃住行一年少不了一万块的。”这是很多家长共同的心声。一些学生及家长先后找到村委和中心校,请求保留满田小学,请潘从汉留下。面对村民的信任,潘从汉接受返聘,一如既往地穿行在蜿蜒山路上,继续教书育人。

  “一路平凡无愧疚,半生庸碌有情缘。三尺讲台勤有路,一方沃土奋无边。”潘从汉写下这首诗,他说自己老了,但教书育人的初心没有老,他要继续领着孩子们用琅琅读书声点燃这座大山的希望与梦想。

潘从汉护送放学的孩子们回家。图源:桂林日报

  让我们一起来为

  “中国好人”点赞!

  来源丨文明广西、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申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