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温32℃!天气热了小心这种毒物,已有人中招......

来源: 桂林疾控 2024-04-03 10:46:14 我来说说 阅读

  家人们

  有没有感觉这两天升温明显

  今天桂林的最高气温将超过30℃

图片来源:广西天气

  随着气温升高

  有一种危险的动物

  偷偷潜伏,“伺机而动”

  .

  .

  .

  

  

  

这不

  已经有人中招了

  ↓↓↓

  怎么回事呢?

  原来前不久

  34岁的冯先生(化名)

  在工地附近捕获了一条银环蛇

  在向工友们展示赏玩时

  不幸被咬伤

  工友们虽然迅速为冯先生简单冲洗

  包扎伤口

  但被咬伤后仅4小时

  冯先生的病情急转直下

  出现睁眼无力及四肢无力等症状

  在咬伤后约5小时紧急拨打120求助

  辗转送至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当即收入急诊重症监护室

  所幸经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全力抢救

  冯先生起死回生

  痊愈出院

  每年4—11月份

  是毒蛇咬伤的高发季!

  万一不幸被蛇咬伤

  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千万不要这么干!

  1.  千万不能用嘴吸!

  被蛇咬了你是不是马上就会想到这样的画面????

  多么经典的爱情桥段????

  懵懂的少年,你是不是也想来这么一出?

  如果你真的吸了,恭喜你,你们最后应该能一起中毒......

  2.  千万不要乱跑

  蛇毒在体内扩散是靠血液循环进行的,剧烈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加快,这样只会使中毒加深!

  3.  千万不要用火烧伤口!

  昂......先不说效果如何,光是想想都疼啊!

  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差,效果也差,而且火烧引起的剧痛会刺激加速血液循环,造成伤口不愈合、甚至坏死。

  4.  千万不要用刀把伤口割开放血!

  在野外,刀一般都没有经过消毒,也没有麻药,你真下得了手?

  这种方法不但排毒效果差,还可能增加创面面积,容易感染,导致后期伤口愈合困难,甚至严重失血(有些人下手没轻没重),危及生命!

  到底该怎么办?

  案例里的冯先生被毒蛇咬伤后

  (此处容我大叫一声:那可是银环蛇啊)

  一开始竟然简单冲洗包扎就算了......

  幸好后面送医后得到了救治

  最终挽回生命

  蛇伤抢救的关键在于争取时间

  一些毒蛇咬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

  但不能自行观察

  等中毒症状明显后才送医院

  很可能延误抢救时机时机

  被毒蛇咬了或者被不认识的蛇咬了

  我们都要

  ↓↓↓

  1.  脱离

  立即远离被蛇咬的地方。

  如果蛇咬住不放,可用棍棒或其他工具促使其离开;如果是在水中被蛇(如海蛇)咬伤,应立即转移到岸边或船上,以免发生淹溺。

  2.  打电话求救

  马上打120急救电话,然后找个安全的地方安静地待着等候救援!

  3.  拍照

  咳咳咳~不是给自己拍照......条件允许的话拍摄蛇的照片(非常重要)。

  拍的照片(拍不到也要尽量记清楚蛇的特征),在救治时提供给专业人员,因为被不同的蛇咬要采用的抗毒血清和治疗方案不同。

  注意:现场最好不要企图去捕捉或追打蛇,以免二次被咬。

  4.  结扎

  可用绳子或者把衣服撕成布条进行结扎,结扎的时候,应注意远心端要可以摸到动脉的搏动(这种松紧度,和平时在医院抽血化验时,那种橡胶管绑的松紧度差不多)。每半小时到1小时松开结扎3分钟。

  5.  清洗伤口

  被蛇咬伤后,应在结扎或扩创后因地制宜地用清水、冷开水等反复冲洗伤口。

  有条件的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安多福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残留的毒液。

  如何避免被蛇咬?

  马上就要到传统节日——清明节了

  大家都会踏青祭祖或郊游

  春暖花开,绿草如茵

  在享受这美好春光的同时

  大家也要学会这几招防蛇咬

  ① 避免入草丛深处

  尽量避免走入草丛深处,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要去草丛深处,最好随身带一根长棍,经常“打草惊蛇”。

  ② 穿长裤

  到野外应穿上长裤和棉质的长袜。

  ③ 涂硫磺膏

  大多数蛇害怕硫磺和雄黄的味道,最简便的方法是准备一支硫磺软膏,涂抹在脚部和小腿上。

  ④ 常备蛇药

  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还可购置驱蛇药粉。

  你学会了嘛?

  温馨提示:

  目前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期,天气多变,大家请注意防范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生产、生活、出行的不利影响。清明节将至,也是祭祀扫墓的高峰期,大家户外要注意防雨防雷,到山区扫墓、出游需关注当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

  公众扫墓时要注意用火安全,提高防火意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来源:东莞疾控、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大件事、广西天气


责任编辑:李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