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关于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提示

来源: 建行桂林分行 2022-06-16 11:29:32 我来说说 阅读

  

  近年来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层出不穷,互联网技术推动了传统犯罪日益网络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首当其冲。传统诈骗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受害机率倍增,对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典型案例】

  2022年3月,某网点接到客户李某投诉,投诉其银行卡被管控不能在手机银行上转账,她本人在外地支援抗疫,当地银行不予以解控,要求客户回到开户网点处理。李某相当不满,要求开户网点予以解控。

  在开户网点与客户联系沟通过程中才了解到账户管控背后的原因。今年2月某日,李某接到一个来电号码显示为公检法部门的陌生电话,对方能够明确说出她的名字,家庭成员构成,职业特点等真实信息,告诉她卷入某个严重的大案件了,称其信息被泄露,需要报警处理,并帮她转接到警局,李某在跟所谓的警员联系时,定位显示是上海松江派出所,视频背景也是警局,要求她涉嫌诈骗要去银行办理大额转账,并强调要保密调查,接听电话和视频时旁边甚至有审讯的声音迷惑李某。深信不疑的李某于是持身份证和银行卡去当地银行把所有现金转至指定账户,犯罪份子得手后还意犹未尽,电话遥控李某在多个网贷平台上申请网贷,直至额度用完并将网贷资金全部转至指定账户。犯罪份子甚至继续指挥李某不许回家,要她在市区不断绕圈,直至第二天李某才清醒过来,此时已经损失几十万血汗钱。

  【案例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电信诈骗,即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短信、网络为主要媒介,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向社会不特定人群发布虚假消息,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来骗取、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财物,诱使被害人自愿交付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1、作案过程非接触化

  犯罪嫌疑人仅通过电话与受害人联系,与受害人不见面,受害人对犯罪嫌疑人了解仅限于电话、银行账号,不掌握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难以确定犯罪嫌疑人,而且采用网银系统转存及分解资金、自动柜员机提现等手段,与银行工作人员不接触,加大了确定犯罪嫌疑人、固定证据方面的困难。

  2、作案手段智能化

  犯罪嫌疑人利用受害人缺乏相关法律常识的特点,冒充电信局、公安局、检察院等单位人员,往往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证号码涉嫌经济犯罪为名,以没收资金为威胁,以核对存款为理由,通过长时间语言跟踪对话进行心理暗示,环环相扣,令受害人短时间内无法认真思考、辨别真伪,直至被电话遥控转汇资金存款。

  【风险提示】

  客户一定要注重信息安全保护,时刻保持警惕,积极防范不法分子诈骗,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加以防范:

  1.加强个人私密信息保护

  2.警惕钓鱼链接和木马病毒

  3.切勿随意发送或回复不明系统信息

  4.加强互联网各项服务密码管理

  5.牢记“七个凡是”均是诈骗,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凡是收到账户积分兑换现金、信用卡提额短信的。凡是跟你索要个人及银行卡信息、短信验证码的。凡是收到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求先汇款的。凡是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打款的。

  (建行桂林分行 李旎)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