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听诊器”
郭凯让探空气球处于漂浮状态,等待升空指令。
梁建平和郭凯在讨论探空仪提供的数据。
梁建平维护雷达设备。
探空仪被放置到指定地点。
高空气象探测对于市民来说可能很陌生,但它却是气象观测系统里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来临前夕,记者来到桂林市气象局,探访高空气象探测用到的探空仪和探空气球的施放过程。
梁建平和郭凯是桂林市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岗的工程师,梁建平主要负责探空仪的准备工作,郭凯主要负责充灌探空气球。当天,他们要配合完成本次探空气球的施放任务。
清晨6点40分,梁建平正在值班室准备当天升空的“主角”、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数字探空仪,而郭凯则在给探空仪的“搭载工具”探空气球进行气体充灌。该气球球皮重750克,充满气体后直径能达1.5米。7点,梁建平把准备好的探空仪放到气球起飞的指定地点。7点05分,郭凯带着充灌完毕的探空气球来到指定地点,并将探空仪和气球连接起来。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根长约30米的绳子两头分别挂着探空仪和探空气球,郭凯把绳子尾端固定住,让探空气球处于空中漂浮状态后等待升空指令。
“仪器正常!雷达正常!时间到,可以施放气球!”7点15分,梁建平通过手机给郭凯传发指令。郭凯把探空气球向空中撒手,目送它顺利升空后,回到值班室和梁建平一起通过雷达观察并记录这次施放的全过程。探空仪的升速大约是每分钟400米,一般攀升到3万米左右,在升空的过程中会通过雷达实时传输每个高度层的温度、气压、湿度、风向以及风速等,犹如一个听诊器。这些数据会作为当天的全球气象交换资料上传,同时也给桂林的天气预报提供关键信息。记者通过显示器看到,探空仪每秒都会传回实时数据。
8点40分,探空气球正式结束探测工作。9点10分左右,两位工程师顺利完成资料整理和传输等,一次完整的高空气象探测工作顺利结束。
“我们所用的探空仪和探空气球都是环保材质,正常情况下气球会在3万米左右的高空完成任务并且爆炸。在下落的过程中,爆炸后的探空气球就像一把降落伞,携带着轻巧的探空仪作自由落体运动,理论上不会出现伤人伤物的情况。”梁建平说。
桂林市气象局在每天的1点15分、7点15分和19点15分定时进行高空气象探测,每次施放一个探空气球。梁建平告诉记者:“这个观测时间是全球统一的,我们探测的这些数据也会作为全球气象交换资料,供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和世界气象组织使用。”
记者滕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