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月16日,山东大学发布《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26个,当前在招专业99个。
27个本科专业暂停招生:金融工程、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业工程、旅游管理、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海洋资源与环境。
10个专业被撤销:书法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工业设计、交通运输、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电子商务(工学)。
同时,新增了工程软件、运动训练2个专业。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
也在优化调整专业
记者注意到,对本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的,不止是山东大学。近年来,高校本科专业“洗牌”的消息频频引发社会关注。
2024年9月,记者曾经对高校专业“洗牌”情况进行过梳理。当年便有多所高校宣布拟撤销本科专业布点,其中,四川大学当时拟撤销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等31个本科专业布点;兰州大学拟撤销药物制剂、中药学、教育学3个本科专业布点;重庆交通大学拟撤销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布点;山东师范大学宣布拟撤销葡萄牙语等13个本科专业。
“一场前所未有的专业调整”
多位专家指出,国内高校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专业调整。
2024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科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专业布点3389个,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而如此密集调整的背后,与教育部2023年印发的一份文件有关。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到,高校要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
《方案》还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并规定,“对连续5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这是教育部首次通过指标来调控高校专业。
2024年7月2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通知》明确,支持高校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来源丨齐鲁晚报、南国早报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