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漓江:千年奔涌 一江传奇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4-06-27 09:45:50 我来说说 阅读

  

  群山环抱下的漓江自北向南而去,所到之处,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黄一骏 摄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从中国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发源,向南逶迤而去,流经兴安、灵川、桂林市区、阳朔、平乐等地,最终汇入桂江、西江。绵延214公里,沿途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漓江,成就了桂林山水的千年盛名。

  6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广西专场上,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蓝天立用六个词语推介广西,首个关键词就是以漓江为代表的“山水秀美”。

  漓江的美自然不需要多说。千百年来,古人穷尽溢美之词,只为描摹其神韵一二:“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南宋诗人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这句诗堪称史上最强推介词,在800余年后的今天,每年仍吸引着无数人前来一睹中国山水美景的巅峰代表作。

  水系孕育了文化。在雁山区奇峰镇附近相思江与漓江交汇处,父子岩遗址群见证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桂林文化。5000年前,桂林人逐漓江而居,以洞穴为室,繁衍生息。大量出土的穿孔石钺、玉管、玉镯、凹刃石锛、石斧、石镞、纺轮等文物,让我们得以一窥遥远的史前时期桂林社会经济文化的灿烂辉煌。

  公元前219年,为解决秦国南平百越的物资运输问题,掌管军需供应的监御史禄启动了灵渠开凿工程,成功地沟通了湘江与漓江,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实现串联。至此,岭南地区正式被纳入华夏版图。

  “南通海域,北达中原,西扼蛮荒”,借助漓江及其一级支流灵渠,数不清的官吏、商贾、文人纷纷随江而下进入桂林,可谓“南北行旅,皆集于此”。中原文化、粤西文化、南海文化、丝路文化在此交融贯通,桂林城池随之应运而生。

  唐代,人们在漓江与阳江(今称桃花江)交汇之处筑成城郭,东西以漓江与阳江河道构成城防水系,北借叠彩山、宝积山等构筑陆上城防,拱卫夹城、子城,形成了桂林最初山水环抱的城市格局。宋代依山傍水凿池筑城,兴建街市,形成了现有的城市内湖水系(宋护城河)和核心区用地格局。明代以叠彩山—象鼻山为轴线,以独秀峰为核心,建靖江王城,形成了“山—水—城”和谐的城市形态。

  渔樵江渚上,欸乃一声山水绿。如今,漓江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早已超越了一条河流本身,她是桂林山水的魂与神,是山水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具象载体,更是一座古今中外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桥梁、一张举世瞩目的“中国名片”。每年上亿人次游客慕名而来,找寻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和“诗与远方”。160位中外国家首脑政要流连忘返,徜徉沉醉在甲天下的山水间。

  2013年,漓江入选“15条最值得一去的全球最美河流”。2014年,漓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如今,漫步在漓江畔,水清岸绿,白鹭蹁跹,鱼翔浅底。一江澄碧的背后,是桂林持续数年对漓江流域生态保护的接力。从沿江两岸大规模种植竹子,开展绿化、彩化、果化到“关停并转迁”多家工厂,再到将每年的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总投资65.24亿元的14个漓江生态修复及自然景观提升重大工程集中开工、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启航,漓江这条从古而来的传奇江流吹尽浮尘,正向新而生。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