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籍举重运动员、两届奥运会冠军石智勇:举起的是希望 放下的是遗憾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5-11-24 10:00:35 我来说说 阅读

  桂林籍举重运动员、两届奥运会冠军石智勇:

  举起的是希望 放下的是遗憾

  


  桂林籍举重运动员、两届奥运会冠军石智勇。(资料图片)

  


  2004年,石智勇正在训练举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11月17日,全运会举重项目男子73公斤级决赛中,两届奥运会冠军、桂林籍选手石智勇夺取全运会男子举重73公斤级金牌。赛后,石智勇在杠铃上轻轻一吻,随后宣布告别22年举重生涯。

  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盖在衣服下密密麻麻的针眼,见证着这位老将一路走来的不易。从临桂五通镇出发,一路北上,抵达世界最高竞技舞台,石智勇已经走得太远,也走了太久。当189公斤第一次像沉重的大山难以翻越,这位老将不得不面对自己已经老去的事实。

  “举重之乡”

  1993年,石智勇出生在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这里曾是义宁县府所在地,当地有着浓厚的崇尚体育之风。在这里,男女老少都喜欢用自制的石担、石锁锻炼身体。在石智勇同乡、散文作家李金兰的一篇文章中,甚至还记录了乡间村民的石担花式表演技巧:在肩颈、臂膀、腰胯、腿裆等部位灵活多变穿梭滚动。石锁满身上下飞舞,围观的村民眼睛都晓不得眨。

  五通镇是桂北四大古镇之一,也是著名的“举重之乡”。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五通镇就走出了一批叫得出名字的举重健将:六破世界纪录、前中国举重协会副主席肖明祥,1996年奥运会举重冠军唐灵生,1996年奥运会举重季军肖建刚。

  生于斯、长于斯的石智勇,冥冥中踏上了举重之路。据石智勇同乡、临桂民间文化研究会成员胡友胜回忆,在一次乡亲们的“打赌”中,6岁不到的石智勇竟搬起了一个大石礅,还走了五六步,赢得叫好声一片。更有意思的是,拿到“打赌”奖赏的石智勇,不仅没有把奖赏收进自己口袋,反而马上将其换成了棒棒糖,分给所有在场的大人、小孩。还有一次,石智勇很高兴地往家里跑,一边跑一边展示自己捉到的“大鳝鱼”。邻居伸头一看差点没被吓死,那是一条追风蛇。可石智勇仍旧抓得紧紧的不肯撒手。左邻右舍对这个小孩的印象都挺一致:胆子大、力气大。而石智勇并非只有勇,据石爸爸说,上学读书后石智勇的成绩挺好的,可就是不爱带书包,大概都记在脑子里了。

  2005年,是石智勇命运的第一个分水岭。在宁波体校任教的李冬瑜回五通镇探亲的时候,发现了这个举重的好苗子。无奈当时石智勇需要接受一个脚部小手术,李冬瑜苦等一年,终将石智勇带到了宁波体校,并且将原名“石磊”改成了“石智勇”,希望小老乡“有智有勇”。

  巧的是,在举重圈内,早就有一位石智勇,他就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举重62公斤级的金牌获得者。和“大石智勇”同名,石智勇倍感压力,但也充满动力:“和世界冠军重名,我也必须是世界冠军!”

  夺冠之路

  时隔多年,在离家数万公里的里约热内卢,石智勇终于兑现了自己许下的承诺。

  2014年,二十出头的石智勇在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亚运会选拔赛69公斤级比赛中崭露头角,以总成绩340公斤夺得冠军。仅一年后,石智勇再下两城:2015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69公斤级、2015年世界举重锦标赛69公斤级两个冠军。

  接着,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石智勇捧回了69公斤级金牌。

  但这仅仅是“小石头”通往“大魔王”升级路上的开端。2017年、2018年、2019年,石智勇年年夺冠。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在2018年世界举重锦标赛男子73公斤级较量中,石智勇不仅包揽了抓举164公斤、挺举196公斤、总成绩360公斤三冠,还同时打破了上述三项世界纪录。

  2019年,石智勇状态神勇,一年内分别在宁波亚锦赛、东京奥运测试赛、芭堤雅世锦赛、瑞士挑战赛和天津世界杯5项赛事里,5次刷新了此前由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举重队派出了包括石智勇在内的8名选手,个个都具备冲金实力,被誉为“硬核中的硬核”。石智勇更是被视为“最稳冲金点”,背负着大家的期望和夺金的重任。

  因疫情而寂静无人的赛台,显得有些冷清。石智勇在镁光灯照射下独自上场,振臂挺举。当198公斤的杠铃高举过头顶,守在电视机前的乡亲父老们齐声欢呼。此刻,石智勇用奥运“两金王”的实力,证明了他“石”至名归,智勇双全。

  伤病拉扯

  “谁能打败石智勇?只能是石智勇自己。”剑指里约、夺金东京,成为继占旭刚、陈艳青后第三位连续两届奥运会拿到举重项目金牌的运动员……在势头最劲的那些年,石智勇频繁刷新个人成绩,频繁打破世界纪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代表了举重运动的“中国力量”。

  然而,外界只看到近乎于“神”的他,却看不到他饱受伤病折磨。2009年至2014年,石智勇曾经三次患严重腰伤。队医两次建议他:放弃吧,不要再练了。但石智勇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石智勇说,自己从10岁开始练举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举重改写了他命运的走向。20多年来,近百万次的蹲下、举起,皮垫凹陷、杠铃磨光,追寻与坚持的意义,都在站上赛台的那一刻揭开答案。

  2024年,老将石智勇还是选择站上巴黎奥运会的赛场。然而,塞纳河的风轻拂,却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在熟悉的奥运会赛场上,石智勇颗粒无收。赛后他哭着对大家说抱歉,并透露了退役的消息。

  腰伤一直困扰着石智勇。巴黎周期的前两年,他甚至没有办法系统训练。2023年5月到2024年3月,石智勇治疗腰伤扎过的针灸针已经插满了一个5升饮料桶。

  “医生告诉我,能继续训练已经是个奇迹了。现在我还能比赛,能站上领奖台,所以我一直在创造奇迹。战胜自己,可能就是竞技体育最大的魅力所在。”在一次采访中,石智勇说。

  体育总局科教司组织了医疗康复专家组对运动员巡诊后也说:“石智勇的腰伤,在整个总局所有运动队里面,是伤得最重,没有之一的。”

  每一次下蹲,都是蓄力;每一次举起,都是荣誉。石智勇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情况,在和伤病极限拉扯的那些年,他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太少了”,训练的时间少、康复的时间少、备战的时间少。他好像一个战士,瞄准一个空档就要冲锋,夺回高地。

  最后一举

  在备战今年的全运会期间,石智勇说更多的是“和自己较量”,目标是战胜伤病,走出巴黎奥运会失败的阴影。

  没人知道重新出发需要多大勇气。在赴全运会前两周,队医给石智勇做了99针小针刀。第一天做了49针,休息一天后,第三天又做了50针。小针刀扎进皮肤很疼,但石智勇咬牙忍住了。举重人不轻易服输。

  比赛很快到来。11月17日,在广东东莞石龙中学体育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重项目男子73公斤级比赛在紧张的氛围下进行。随着一声低吼,石智勇挺举185公斤成功。随后,他两次挑战189公斤,都失败了。但是,他仍旧以抓举161公斤、挺举185公斤、总成绩346公斤夺得了冠军。

  赛后在混采区,石智勇说:“这是我运动员生涯中举得最重的一次189公斤,也是成年组以来我第一次翻不起这个重量。所以它是一个信号——我应该要离开了。”

  金牌挂上,杠铃落地。但是,告别赛场并不意味着石智勇与举重的缘分已尽。未来,他或许会以教练员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

  全运会颁奖仪式上,石智勇的恩师、同为奥运冠军的占旭刚为石智勇戴上金牌。在三天后的举重男子109公斤以上决赛赛场,石智勇同乡、1999年出生的梁敏华夺得了亚军。或许,这就是对“传承”二字最生动的注释。

  一代帮一代,一杠接一杠。“石智勇们”高高举起的是希望和荣耀,轻轻放下的是不舍与遗憾。

  ■记者手记:

  在这一届全运会上,包括石智勇、苏炳添在内的一批老将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舞”,用金牌为自己谢幕。当石智勇亲吻杠铃,很多人都为之动容。

  老将为何总能让人感动到热泪盈眶?我想,是因为在他们身上,人类的顽强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地心引力向下,也要挺直饱经风霜的身躯,拼尽全力、赌上一切,尽可能向前向上。

  在近十年中,我采访过石智勇三次。印象最深的是东京奥运会后石智勇回乡的那次。他和我并肩走了一段,我偷偷打量着他。现实中的他并不像电视里看上去那般壮硕。很难想象一个人如何在瞬间爆发出如此大的力量,能举起比自己体重还要重几倍的杠铃。

  我把我写的报道递给石智勇。那篇报道很长,当时的时间很紧,但他还是认真地读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石智勇小声地念了出来,或许他也有感触吧。举重这项运动,从来就是脚踏实地向下扎根,然后拼尽全力向上一举。

  尽管已是奥运“两金王”,也打破了很多次世界纪录,但石智勇一直没忘记自己来时路,始终保持着谦逊。他知道家乡父老都很关注自己,因此家乡的媒体只要有采访需要,他训练再忙都会抽出时间为大家录制视频、接受采访。他也会利用回乡的时间,到举重学校看看,和孩子们分享自己举重的心得和技巧。

  在和他相处的短短两小时里,我看到了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可贵品质,自律、友善、努力、忍耐、拼搏。这样的体育精神像是一束光,指引着我穿过人生的迷雾和低谷。人生就是边哭泣边战斗,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多一次,举起的次数比放下多一次,就赢了。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