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还说说笑笑,下一秒却突然倒下,连一句“救命”都来不及喊……
生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有人突发心梗的新闻,自己身边或许也有人因突发心梗紧急送医甚至猝然离世......
每年的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这个日期代表着两个“120”:
一是提醒人们在出现急性胸痛时要及时拨打“120”;
二是明确心梗患者需争取在黄金“12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
需要重视的是,这个曾被贴上“老年病”标签的健康杀手,正在悄悄年轻化。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35-54岁人群心梗发病率十年间增长了30%。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急性心梗约100万例,其中45岁以下人群的比例正以年均5%的速度攀升。
1
心梗,可怕的健康“杀手”
心梗,全称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内部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了血栓,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细胞缺血而死亡,严重时可导致心源性猝死。
注意!心梗导致心肌细胞大量死亡,且不可恢复,是一种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危急重症。
2
为什么会发生心梗?
年龄的增长,或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因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冠状动脉可能会因为脂质的沉积和堆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过程,会让血管壁变得又厚又硬。
最危险的时刻往往发生在这些斑块破裂之后:血小板迅速聚集到破裂处,形成血栓,瞬间堵塞冠状动脉,使心肌的血流供应中断,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心肌细胞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坏死。
此外,急性压力事件,比如突发的剧烈情绪、过度体力活动,甚至急性疾病如严重感染,都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心梗。
3
心梗发生前的6个预警信号
事实上,很多人在心梗发生前的几天甚至几周内会经历一系列先兆症状。出现这6个预警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
1、胸部不适
胸部不适是最常见的前兆之一。许多心梗患者在发作前会感到胸部有压迫感、闷胀或钝痛,这种不适感可能持续几分钟或反复出现。
与剧烈疼痛不同,这些不适有时会被忽视,尤其是在患者认为可以忍受或认为是其他健康问题时。
这类症状常与心肌缺血有关,反映出冠状动脉血流受限,并可能在活动后加重或在休息时缓解。
2、上半身的疼痛或不适
上半身的疼痛或不适也要引起注意。心梗的疼痛并不总是局限于胸部,有时会辐射到肩膀、手臂(可能放射到小指和无名指)、背部、颈部或下巴,尤其是左侧。
不同于急性剧烈疼痛,这种扩散的疼痛可能呈现出钝痛或酸痛,患者容易误以为是肌肉劳损或消化不良。
3、呼吸急促
心梗前,有些人可能在没有明显活动的情况下感到呼吸困难,甚至需要用力呼吸。这个症状通常伴随胸部不适,并可能在休息时加重,尤其在睡觉平躺时更为明显。
4、消化道不适
消化道不适也是潜在信号之一,特别是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胃灼热或呕吐,容易与胃肠疾病混淆,导致延误就医。这些症状通常与心脏灌注不足有关,尤其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时。
5、突发的极度疲劳或虚弱感
突发的极度疲劳或虚弱感也值得重视。许多患者在心梗发作前会经历难以解释的全身疲惫,即便是完成轻微活动也会感到精疲力尽,这种疲劳感可能持续数天。特别是女性,研究表明她们在心梗前几周更可能经历这种不寻常的疲劳。
6、冷汗、头晕和心慌
冷汗、头晕和心慌等自主神经症状也常被报告,特别是在心梗即将发作时。这种冷汗往往与情绪上的不安或“濒死感”同时出现,患者可能感到极度不适甚至恐慌。
总体来看,心梗的先兆症状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可能会有不典型的表现。因此,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特别是在既往有心脏病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及时就医尤为重要。
4
一旦突发心梗,该怎么做?
心梗救治的关键是“快”。越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存活的心肌就越多,预后越好。
心梗急救“黄金120分钟”,具体包括:
心梗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以减少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
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描述清楚症状,例如胸痛的部位、性质,以及是否有呼吸急促或冷汗等表现。在等待救援时,不要慌张,保持镇定。
如果手头有急救药物,比如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明确自己不对这些药物过敏,可以在救护车到来之前服用。硝酸甘油可以帮助扩张血管,缓解胸痛;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但要注意,服用硝酸甘油时一定要确保安全,以防止因血压骤降引起的晕厥。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吸氧,以改善心肌供氧状况。
实施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手段,如遇患者突然倒地,判断无呼吸、无意识后,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抓住“黄金4分钟”,抢救越及时,成功率越高。
视频来源:大象新闻
到达医院后,医生可能会实施溶栓和/或急诊介入治疗(放支架),要积极配合。
5
预防心梗,我们要怎么做?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人群,需要规律用药、定期复查,把疾病控制在较为稳定、理想的状态。同时要进行自我监测,包括血压、血脂和血糖,要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2、这6个损害健康的生活习惯要少做
■ 熬夜:心脏过劳
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导致血压波动、炎症反应加剧、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如同在心脏中埋下无数微小裂痕。
■ “三高”饮食:脂质沉积
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加上烟酒刺激,促使血液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飙升。这些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正是心梗的病理基础。
■ 久坐:血管变硬
缺乏运动使血液循环变缓,代谢废物堆积,血管弹性下降,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温床。
■ 情绪:血管破裂
生活中要学会管理情绪,否则“气到心梗”“气到脑梗”并非夸张。
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如脑出血(高血压患者尤其危险)。血压波动易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心脑血管,导致心梗或脑梗。
情绪激动还可诱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源性猝死。
■ 吸烟:损伤血管
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大量有害物质。尼古丁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焦油会损伤血管内皮,让血管变得粗糙,容易形成血栓;一氧化碳则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使心肌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长期吸烟,就像在血管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从血管内皮的微观损伤,到急性心梗的突发风险,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贯穿始终。戒烟是一剂不需要医生处方的心血管“良药”,却能带来显著的疗效。
■ 饮酒:诱发心梗
酒精会引起大脑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诱使心律失常。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者,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急性心肌梗死。
3、定期体检
包括心电图、抽血化验等,同时根据自己的病情,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检查。
6
冬季防范心血管疾病这4件事要做对
冬季昼夜温差大,早上尤其寒冷,室内外温差也大,所以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对于刚刚起床的人群来说,心肌处于相对缺血状态,血液也相对黏稠。受以上二者影响,上午时段是心梗的高发时间,这4件事要做对。
1、早上起床不要过猛
✅ 正确做法:
起床要慢,即刚睡醒时,睁开眼在床上躺30秒,起来后坐30秒,坐到床边等30秒,然后再下床。
2、排便不要过于用力
✅ 正确做法:
排便时应集中注意力,但不要过于用力,专心排便,建议每次排便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对于容易便秘的老年人来说,平时应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适量运动,也可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缓泻药物。
3、晨练不要过于激烈
✅ 正确做法:
冬季晨练要做好保暖工作,运动不宜太过激烈,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走路、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较好选择。
注意: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早上不宜运动。
4、洗澡水不要太热
✅ 正确做法:
洗澡时水温控制在38℃~40℃比较适宜,可以先用温水冲冲脚,待脚部暖和后再慢慢往身上淋水,让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心梗的治疗效果与送医时间密切相关,越早接受治疗,心肌损伤越小,生存率也越高。
时间就是生命。记住这些心梗预防急救知识,关键时刻用得上。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
转给你关心的TA
一起守护心脏健康
来源:新华网综合科普中国、生命时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综编: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