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海云——
以花为媒 绽放千年非遗光彩
开栏语
今年9月,桂林市公示了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有50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入选。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带您走近这些“新”的桂林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他们展开“人与技艺”的对话,领略这些传承不息的古老技艺,记录他们的坚守故事,呈现古老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创新探索。
诞生于桂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将山水之魂、人文之韵与自然之美巧妙融合,这种指尖上的艺术就是桂林插花。作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桂林插花历经千年传承,如今在代表性传承人郑海云的坚守与创新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桂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传承·传奇
千年技艺的当代守护者
桂林插花历史悠久,其渊源可追溯至唐代。从桂林西山龙头峰东北崖壁唐代摩崖菩萨造像捧瓶花图,到金山龙泉寺唐代摩崖造像中主尊双侧花瓶及净瓶内插莲蓬、莲蕾、莲叶的图景,无不印证着当时瓶花已深入宗教及当地民众日常生活。
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桂林数十种南方特色草木花卉,为插花提供丰富花材参考;桂林永福窑宋代玉壶春瓶、窑里村窑明代梅瓶,更是桂林插花的实物佐证。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创作《六君子图》等瓶花画作,清代女诗人陆媛写下“更喜双鬓能解事,胆瓶供养碧桃枝”,尽显当时插花盛行之态。
在桂林插花的传承历程中,郑海云是至关重要的当代守护者。1964年出生的她,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自幼受父母在空间、景观、花卉、树木、石灰岩石山特有植物、山石及插花艺术等方面的熏陶。1981年,郑海云考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系统学习植物学、植物分类学、花卉学、美术等专业知识,为从事插花花艺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其间,她师从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插花代表性传承人王莲英教授,深受其影响。1985年毕业后,郑海云回到桂林,在园林设计院工作之余,还跟随深耕桂林花卉与插花事业的母亲魏敏如精进技艺。
2018年,在桂林市文联的领导下,郑海云牵头成立桂林市插花花艺协会并任会长,协会每年组织近十场公益插花活动。她本人也收获诸多认可:1998年获高级工程师职称,2021年受聘为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生活美学专委会副主任、担任广西苗木花卉交易会赛事评委,2024年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相关专委会副秘书长。2024年11月,由她首倡申报的“桂林插花”,成功入选第八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郑海云。 记者周子琪 摄
上接04版
传承·技艺
坚守初心 守护非遗本真
1965年,郑海云的父母作为园林专家,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她从北京赴桂林支援建设。1970年至1987年,全家居住在七星景区内,她的童年与景区植物相伴成长。
在郑海云的记忆里,家中满是温湿度计,母亲的插花作品点缀其间。父母每年依据物候学研究公园重点植物,还教她认识植物、辨别景观布局,这些童年积累的自然认知,至今仍是她插花创作的灵感来源。
“桂林插花的精髓,在于对本土材料的运用和传统技艺的坚守。”郑海云介绍,桂林插花以桂林本土植物为核心花材,既有桂林白蜡、桂林紫薇等11种“桂林专属”植物,也有六月雪、火棘等石灰岩石山特有物种。日常生活中,她常走进自然观察植物,将“枝条末端向阳上扬”等细节融入创作,让作品更显鲜活。
郑海云介绍,桂林插花遵循中国传统插花的美学特点,讲究“起把宜紧,瓶口宜清”。以木本枝条为主要创作素材,常见的一枝型、两枝型、三枝型皆有讲究,一枝型注重枝条本身的姿态变化,两枝型、三枝型则强调高下合插的错落之美,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通过巧妙构图展现自然之趣。
同时,桂林插花还巧妙融入桂林特有的石灰岩观赏石作为配饰,从石灰岩石山植物与山石的自然依存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让作品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
此外,桂林梅瓶、玉壶春瓶等本土花器的运用,也让桂林插花更具地域文化特色,花与器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浓郁的地方艺术氛围。
多年来,郑海云深耕技艺传承。2017年起,她指导汪君研习桂林插花,如今汪君已成长为重要传承人,参与赛事评审与公益授课。在郑海云的引领下,协会人才辈出:会员席榕艺获第一届世界林木业大会广西花艺展传统插花金奖,协会成员在历届南方暨广西苗木花卉交易会中也屡获金、银、铜奖。
传承·创新
多元融合 激活非遗活力
“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只有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活’起来。”郑海云秉持这一理念,推动多元发展,为桂林插花注入新活力。
在跨界创新方面,桂林插花率先与本地陶瓷、香文化等产业展开深度合作。桂林市香文化研究会会长、桂林市插花花艺协会副会长莫婷娜,将桂林插花与茶席文化相融合,深耕茶席插花教学10余年。她善于运用桂林本土花材设计茶席插花作品,既贴合茶席的雅致氛围,又彰显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她还开发出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茶席插花文创产品,让插花艺术从“观赏品”变为“日用品”。与此同时,桂林插花还与本地陶瓷企业合作,采用桂林美术陶瓷厂现代烧制的花瓶进行插花创作。
“非遗+教育”是传承的重要举措。为普及桂林插花,在桂林市文联的领导下,郑海云积极开展公益授课。2025年,她先后在桂林市香文化研究会、临桂四塘太平村、芦笛小学等地开课;协会还结合重要节点,为社区、国学馆、美术馆送去公益课堂,让这门技艺走进更多人生活。
作为桂林插花传承项目的保护单位,桂林市群众艺术馆计划在中小学设立传承基地,系统性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郑海云及协会成员也积极响应,多次走进芦笛小学、桂林市交通技校、桂林市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等学校,通过开设公益课堂、举办插花比赛、组织实践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桂林插花的历史文化与技艺技巧。此外,桂林市插花花艺协会还与高校合作,为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助力专业人才培养,为桂林插花的传承储备新生力量。
“很多群众第一次接触桂林插花,就彻底喜欢上了,我自己也是如此。”郑海云的徒弟汪君说。多年来,通过一场又一场公益课堂的开展,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并喜爱桂林插花。这门充满生活美学、能陶冶情操的技艺,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不少人表示,接触桂林插花后,自己更懂得感知大自然的细节之美,在修剪、搭配花材的过程中,身心也能得到放松,生活的幸福感随之提升。
据了解,桂林市群众艺术馆也为桂林插花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馆内组建了桂林插花保护工作专项领导小组,配备4名专职人员负责传承推广;计划建立桂林插花数据库、出版专著;还将设立大师工作室、举办培训班,为传承人、爱好者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助力桂林插花艺术持续发展。
“从唐代摩崖造像中的瓶花图,到如今与现代生活的多元融合,桂林插花在千年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郑海云表示,未来,她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传承与创新之路,相信这门千年非遗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递文化与美学的重要纽带。
记者周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