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1500岁古榕亮相央视《中华古树》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事
千年榕 满城绿
桂林书写3万古树的守护诗篇
1500岁的阳朔古榕树。 李腾钊 摄
1993年,市园林专家在现场指导阳朔古榕树保护工作。 何州供图
桂林靖江王城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里的古榕树。 记者周子琪 摄
古南门旁的古榕树。 记者周子琪 摄
□本报记者 周子琪
11月8日晚9时35分,CCTV1《中华古树》栏目开播。跟随着《中华古树》的镜头,观众们得以走进桂林市阳朔县凤楼村,感受1500岁古榕树的风采。这棵入选“全国100株最美古树”的榕树,不仅在荧幕上展现了桂林生态之美,更让全国观众看到桂林人用温情与科技守护古树的动人实践。它就像一枚“绿色活化石”,藏着桂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密码。
榕韵越千年:阳朔古榕的生存故事与重生传奇
在央视节目中,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文公布的一组精准数据,让观众直呼震撼。这棵古榕树冠东西宽45.698米、南北宽50.181米,总面积达1706.7平方米,约4个标准篮球场大小。
在凤楼村村民心中,这棵古榕是家园的“守护神”。在雨季时,它的气生根吸收水汽调节局部湿度;旱季里,它的茂密树冠通过蒸腾作用降温增湿,默默维系着金宝河沿岸的生态平衡。更让桂林人倍感亲切的是,这棵古榕也是承载集体记忆的“爱情树”。老一辈人都记得,电影《刘三姐》中阿牛哥与刘三姐对歌、抛绣球定终身的经典场景,正是在此拍摄。如今,它所在的阳朔大榕树景区已成为阳朔十大景点之一。
可谁能想到,这位“千年老寿星”在30年前曾濒临枯萎。原桂林市园林局总工程师何州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难掩心疼。
20世纪90年代初,古榕突然“病倒”了——天牛虫害肆虐,幼虫在树干内疯狂“打洞”啃噬;紧接着,金宝河两次特大洪水接踵而至,让本就虚弱的古榕雪上加霜、元气大伤。更致命的是,古榕的树根被厚厚的石板硬化层紧紧包裹,连呼吸都变得艰难。“那时候的古榕,顶部枝条光秃秃只剩枝干,焦黄憔悴,其余大部分枝叶也透着青黑,毫无生机……”回忆当时,这一幕不仅让当地村民揪心,也牵动了市领导和群众的目光。
很快,桂林市委、市政府迅速指派原桂林市园林局专家赶赴现场考察,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也第一时间抽调专家加入,为古榕进行紧急“会诊”。经过细致排查与分析,专家团队迅速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救治方案。作为具体实施单位,阳朔县园林所组织数十人,先将古榕树荫下1200平方米的石板全部撬开,把石板下板结的泥土彻底疏松,再铺上肥沃的塘泥、精准喷施专用肥料。为了让纤细的气生根顺利生长,工作人员用竹筒裹着湿润泥土,为它们搭建起专属的“生长通道”。而针对顽固的天牛虫害,专家们发现肿腿蜂是其天敌后,立刻从北京带回蜂种,让这些“生态卫士”入驻古榕。果然,这些天敌不负众望,很快遏制了虫害。
如今,科技赋能让保护更精准,土壤改良、树体定期检测等各项养护措施精准发力。曾经焦黄憔悴的古榕,早已重新冒出鲜嫩枝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三万树长青:桂林古树的多重守护与文化根脉
据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最新数据,桂林市现有古树名木30044株,数量居广西首位,涵盖59科160属266种。其中,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681株、二级古树(300—499年)2305株、三级古树(100—299年)23530株,还有准古树3518株、名木10株。单论榕树,全市挂牌保护的古树就有446株,其中千年以上的29株,主要分布在阳朔、平乐、临桂、荔浦、恭城、秀峰等地,阳朔县大榕树景区的古榕树入选全国100株最美古树,灵川县海洋乡大庙塘村大桐木湾屯银杏古树群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
桂林因榕树繁茂,自古有“榕城”之称,早被载入史册。清代著名学者魏源曾以“百里榕成海,千年桂作窝”描绘其盛况;明初“吴中四杰”之一杨基的诗句“兰根出土长斜挂,榕树城门却倒生”,刻画的正是古南门前古榕树的独特景致。这棵与唐代古南门共生的榕树,树龄超500年,高18.6米,冠幅直径32米,早在清代就跻身“桂林续八景”,被誉为“榕城古荫”。北宋黄庭坚、南宋刘克庄、明代徐霞客、清代朱树德等文人墨客,都曾在诗词画作中为它留名,成为市区重要的“活历史”。
古树的长青,离不开一次次及时的守护。阳朔古榕的保护经验也极具示范意义,从“破硬化”疏松土壤到生物防治病虫害,从精准施肥到气根培育,这些科学举措为全市濒危古树复苏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1999年,龙门村的古榕树遭遇生存危机,原市园林局迅速介入,通过针对性救治让古树转危为安;2000年,榕湖小学一名学生发现古南门古榕树叶枯黄、枝丫稀疏,随即给市政府写“求助信”,原市园林局闻讯后撬开根部水泥硬化层、扩大树围、引接气根,成功抢救了这棵“桂林市区第一树”;2017年,靖江王城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改造时,原市园林局对这里的7棵古榕树采取了支撑、拉吊、引接气根等专项保护措施,还扩大树下绿地面积,为树木生长筑牢根基。
桂林古榕的健康生长,离不开桂林市完善的古树名木保护体系。多年来,桂林构建起“政府主导+专家支撑+全民参与”的防护网。完成全市古树“一树一档”建档与挂牌立碑;开展“破硬化”行动;通过“春风”专项行动查处破坏古树违法犯罪案件;依托“广西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动态管理,运用无人机遥感、GIS地理信息等技术开展精准定损与病虫害监测。此外,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也关注到榕树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易对道路、管网造成影响的特点,有针对性推行“一路一策”“一树一策”的精细化管控,平衡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榕荫伴城郭:山水间的乡愁记忆与生机永续
对桂林人而言,榕树不只是树,更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老伙伴”。市区不少榕树荫下,都是市民“扯板路”的天然休闲地。老人们围坐下棋,阿姨们跳起广场舞,小朋友追着树影嬉戏,树缝间漏下的阳光里,藏着一代代桂林人的城市记忆。
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划建设科科长李腾钊介绍,榕树的陪伴早已渗透桂林这座城市,从公园到街头,古榕与新植榕树共同撑起城市的“绿色穹顶”,其中不乏一些形态独特、承载故事的榕树。芦笛公园的“孤石独榕”便是极具特色的代表。这棵石山榕高约10米、树冠直径30米,1965年由我国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张国强与景区职工共同种植。据张国强回忆,当时看到景区附近的榕树已成为“地标”,便与同事陈有财、莫荣娟一同萌生了种植一棵特色榕树的想法。几人在山上发现了一棵生长在片状石头上的榕树,随后小心翼翼地敲碎石头,完整保留其根系,将树移栽至园内。移栽时,他们还特意挑选了一块从山上滚落的石头作为种植基底,榕树的根系分叉恰好与石缝契合,而石头下方肥沃的塘泥,又能为树木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如今,这棵榕树根系从石顶延伸至地面,形成“孤石独榕”奇景,成为景区热门“打卡点”。而石山榕作为桂林本地树种,不仅是石山绿化主力,还因根系向下生长不破坏路面的特性,成为南环路、环城北一路、骖鸾路等道路的行道树骨干品种。
南门桥东北侧小游园里,两棵分别为小叶榕和黄葛榕的大榕树“并肩而立”,绿荫覆盖超100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林园部门从黑山苗圃精心挑选这两棵树种下,打造市民休闲空间。附近居民时常来此休闲,感受着榕树带来的惬意。每年三四月份,黄葛榕落叶铺就金黄“地毯”,又成了街头一景。虽未正式列入古树名木,这两棵树却一直按古树标准管护,是名副其实的“古树后备资源”。
阳桥头西南侧一棵冠幅300多平方米的榕树,也有段“惊险获救记”。2000年阳桥重建时,工程开挖直逼树根,导致树木局部根系受损、北侧连续塌方,整棵树随时可能坠入10多米深的基坑。最后,多部门紧急组建抢救队伍,用吊车疏剪内膛枝减轻重量,用钢绳固定树干防止下坠,再用沙袋填埋塌方区域。经过轮班奋战,险情终于解除。如今,这棵榕树屹立桥头,夏日为路人遮阳,周边人行道榕树连成片,走进其中仿佛置身“都市森林”。
随着今年3月《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桂林古树保护迈入法治化新阶段。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深化“科技+传统”保护模式,完善“古树名木+保险+文旅”融合发展机制,让我市3万余株古树名木“老有所保、老有所依”,让这些“绿色长者”矗立在山水间,见证着桂林一年比一年浓郁的绿意,诉说着这座城市对生态保护的坚守,让“绿”融入每一寸山水,让生机与乡愁在岁月中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