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热餐供应实现全覆盖

来源: 桂林日报 2025-11-10 10:00:46 我来说说 阅读

  正午,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乡四冲小学开餐,热气腾腾的饭菜从新伙房端上餐桌,27名学生吃得津津有味。10月31日,随着最后一所农村学校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冷改热”,桂林市用37天打赢了这场攻坚战,让全市剩余的174所偏远学校1.41万名学生彻底告别“牛奶+面包”的冷餐模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热餐供应实现全覆盖。

  37天打赢攻坚战

  填平4.77%“冷缺口”

  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桂林市始终锚定“让孩子吃上安全、营养、热乎午餐”的目标。截至2025年9月,全市989所学校、29.55万名学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热餐覆盖率已达95.23%。但灵川、阳朔等7个县(区)的174所偏远学校(占比4.77%)、1.41万名学生,受场地狭小、资金短缺等制约,仍依赖冷餐供应。

  9月25日,市教育局启动“冷改热”集中攻坚,立下“10月底前全覆盖”军令状,通过“一县一案、一校一策”精准破题:投入1200余万元专项资金,为无食堂且具备建设条件的21所学校新建标准化食堂,配齐蒸饭车、消毒柜等设备,破解“无场所供餐”难题;对43所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的学校食堂升级改造,优化功能分区、完善消防及排水系统,推动供餐条件从“有”向“优”跨越;针对23个偏远小规模教学点,依托周边中心校食堂或合规企业建立“集中制作、恒温配送”机制,保障热餐按时送达;对87个暂不具备新建改造条件的教学点,推行教师托餐代煮机制,配齐专用厨具、明确操作规范,实现“不落一校、不少一人”,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奋战37天,截至10月31日,所有目标学校全部实现热餐供应。“以前午餐就吃面包喝牛奶,现在有荤有素有汤,天冷了吃着特别暖和!”临桂区两江镇信果小学学生小李捧着餐盘开心地说。

  民生工作不打折

  满意度攀升至98.97%

  改造后,学生家长对营养餐工作满意度从94.62%跃升至98.97%,家长监督队伍不断壮大,学校“明厨亮灶”规范度显著提升。

  这背后是桂林“市级统筹、县区主抓、学校落实”三级责任体系的强力支撑:市级制定“冷改热”专项工作方案,明确174所学校改造目标、步骤与责任,为工作提供行动指南;改造任务分解到的7个县(区),明确县(区)教育局局长为第一责任人、校长为直接责任人,形成层层落实格局;市教育局通过“日调度、周报告”机制动态掌握进度,组建指导组实地核查学校、访谈各方并反馈整改建议,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灌阳、平乐等任务重的县(区)调研,现场解决用电、资金、施工等问题。同时,听取纪检部门意见,凝聚部门协作合力,确保民生工程不打折扣、落地见效。

  补短板强监管

  让“热乎”长久延续

  当前还存在着部分偏远教学点及小规模学校食堂运营成本较高,长期运营面临压力,少数新建食堂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

  下一步,桂林市教育部门将联合多部门施策:探索通过学校布局优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建立食堂运营经费多元保障机制,缓解偏远学校“吃饭贵”难题;限期完成新建食堂排水改造、地面防滑等收尾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食品安全机制,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常态化检查,严格落实校园食品安全“九关六防三监管”要求。

  “从冷餐到热饭菜,变的是餐食温度,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巩固“冷改热”成果,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让每一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都能吃上安全、营养、热乎的午餐,用民生“小餐桌”托起孩子成长的“大幸福”,为桂林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民生温度。

  来源丨记者陈娟

责任编辑:申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