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象鼻山,海拔200米,在一众名山大岳前不算雄伟奇崛,但胜在灵气盎然,一如桂林艺术节,与历史悠久的爱丁堡艺术节、阿维尼翁艺术节相比,尽管年轻,却始终对照国际知名艺术节的办节标准精心打造,以“山水+”“戏剧+”为理念,让桂林独有的自然山水成就艺术舞台,让艺术创造力转化为城市生命力。
山不在高,有戏则灵。
回顾为期10天的艺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工作者用极具个性化的方式,在桂林这片山水舞台上寻找灵感、施展才华,在诠释主题“化境”时,化剧入景、化艺入境,共同勾勒桂林艺术节戏剧、美术、音乐的三重文化坐标——
于是,我们在广西省立艺术馆这个“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建筑”,跟随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倩、马君武和张曙等文艺家的视角,走进“桂林抗战文化城”;
我们在虞山之麓看到,莎翁笔下《仲夏夜之梦》中的一群工匠,怀着戏剧梦想周游各地,上演的一出啼笑皆非的“仲夏夜之梦”;
我们在桂林美术馆,从中国青年设计师们的一件件作品中,与他们产生共鸣,一同感受在这个面临前所未有挑战、分裂和冲突的世界中,戏剧所能带来的能够缝合裂痕的希望和力量;
我们还在榕湖之畔、古南门前漫步,沉浸感受戏剧的魅力,探索文化市集的乐趣,在美景、美食、美酒、美物的共同作用下,戏梦一场……
昨日,2025桂林艺术节非常创新地以一场全民开放式互动派对,为这场艺术盛会画上圆满句号,亦如它在过去10天乃至过去4年里所传递的“共享、共乐、共创”的艺术精神一样。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有了更加亲切的认识与热爱,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桂子飘香的金秋来到桂林,在城市街角与艺术撞个满怀。这在充分证明桂林艺术节已经从区域活动成长为全国知名文旅IP的同时,展现出了这座城市更加国际化、年轻态的新形象。这也是桂林推动“文旅焕新促转型”的生动实践。
闭幕之后,盛会中的人们依依惜别,但正如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明年桂林满城的桂花还会含香盛放,桂林艺术节也会再次拉开舞台的帷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文艺家们的到来,欢迎所有艺术爱好者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