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农民伍桂龙的“土味书法”藏着诗意和乡愁 一笔墨香引发五亿回响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2025-10-18 09:56:16 我来说说 阅读

  他是地道农民,从小与泥土稻禾为伴;也是新晋网络红人,凭一手带乡土气息的毛笔字,引众多网友关注。全州县两河镇桂家村委伍家村的农民伍桂龙,用20年笔墨坚守,让沾满泥土气息的“土味书法”走红网络——42万粉丝追随,5亿播放量刷屏。这份浸着稻香的笔墨坚守,不仅让他从田埂走向大众视野,更让传统文化在乡野间焕发新生,唤醒了人们心底的文化共鸣。

  廿载耕耘

  从田埂到书桌的笔墨坚守

  10月15日中午,灌江畔的伍桂龙刚结束上午农活,裤腿还沾着新鲜泥点。36岁的他解释网名“柳风”的由来:“村旁就是灌江,小时候在河边摸鱼、吹柳风,那股清新劲儿是童年最深的记忆。”如今,这份记忆成了他书法里最动人的底色。

  他的“土味书法”不走华丽的路子,楷书、行书、草书皆有涉猎,内容多为古人经典诗词与人生哲理短句。伍桂龙仅初中文化,但对知识与笔墨的渴望从未受限,近5年坚持每年读20本书,从诗词选集到书法理论,书页文字与笔尖墨迹相互滋养,让作品兼具书卷气与生活味。自2015年起,随着临摹深入、对笔墨理解加深,他的书法水平明显提升,笔画力道与章法布局更显成熟。

  两河镇自古文风兴盛,“耕读传家”传统融入乡野肌理,或许这份热爱本就深植沃土。伍桂龙说,自己与书法的缘分,始于初中语文班主任的好板书,“看老师写字,笔锋起落有力量,我就忍不住在草稿本上模仿。”从那时起,他与笔墨为伴,一坚持就是20年。

  17岁时,伍桂龙外出务工,足迹遍布深圳、南宁等地。去年年底,因父亲身体不适,他回到家乡照料。

  在东莞电子厂打工时,拥挤工棚里,他挤出自习角落用废旧报纸练字;回村种地后,田埂休息时随手在手心比划笔画,等渡船的几分钟也琢磨字帖间架结构。

  “以前条件差,最便宜的毛笔用坏了舍不得扔,修修补补接着写。”伍桂龙说,如今书法已是刻进骨子里的习惯,再忙再累,拿起毛笔内心就会瞬间平静。

  一朝破圈

  “土味”视频里的文化共鸣

  今年4月12日,是伍桂龙人生的转折点。他以“柳风”为名,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第一条临帖视频。镜头里没有华丽布景,只有简陋书桌、磨亮的砚台和他专注写字的侧脸,收获2000多个点赞。

  4月23日,他发布书写的“香烟不解人生苦,烈酒难消世间愁”的视频,再获10万+点赞,让他迅速走红网络。真实,正是他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目前,他在抖音和视频号总粉丝超42万且持续增长,视频总播放量超5亿,视频号3条、抖音6条视频点赞破10万。

  “原本只是记录练字日常,从没想过会火。”伍桂龙腼腆地翻出手机,展示粉丝留言“电子长城”:“从字里闻到了稻香”“原来书法不是文人的专利”……

  从普通农民到“书法达人”,身份变了,伍桂龙却没迷失。他说,我还是种地的伍桂龙。

  今年农闲时,伍桂龙背着行囊开启30天“文化苦旅”:在桂林象鼻山下临摹石碑、兴安灵渠旁品读古帖、深圳书城里感受墨香、东莞工业区观察墙上涂鸦。“在深圳看到外卖小哥等单时练字,我才明白书法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它能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归家后,他的心更平和,见识也多了,笔下字添了几分烟火气。

  不少被打动的网友,专程从外地赶来求字。

  10月11日,深圳的蒙先生专程来找伍桂龙求字。在家门前灌江的柳树下,伍桂龙提腕挥毫,十余分钟后,两米多长的《沁园春·雪》跃然纸上。“这些字写得真好!”围观的村民和前来求字的网友轻声赞叹。此时正值稻熟时节,农耕与笔墨仿佛一同成熟,灌江的风携着粼粼波光的气息拂过,空气中稻香与墨韵交织。蒙先生捧着刚求得的字表示:“这字里有生活的温度,是城市书法展上难寻的味道。”

  守心传艺

  文化清风拂遍乡野

  名声没改变伍桂龙的生活轨迹,却实实在在改变着伍家村的面貌。如今,村里的渡船因络绎不绝的求字者变得繁忙,这股“柳风”带来的远不止人气。

  “最近常有求字者顺手买走村里的农副产品。还有网友私信问‘柳风哥,你们村有什么土特产?我们想来边赏字边体验采摘。’”桂家村党支部书记蒋德凯说,一场由文化引发的“暖流”,正悄然滋润这片土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伍桂龙始终记得根在哪里,心里还盘算着办“柳风书法班”。“书法不是飘在天上的云,而是扎根土地的树。”望着门前灌江与屋后稻田,他说,“插秧的节奏、收割的韵律,农耕生活里本就藏着书法章法,我想让孩子们知道艺术就在身边。”

  “灌江的柳风养育了我,现在该让这股清风吹进更多孩子的笔尖。”伍桂龙道出心愿。他向往“晴耕雨读”的生活:农忙时深耕土地,农闲时浸润墨香,再把这份滋养传递给更多乡亲。

  谈及未来,伍桂龙的愿景朴素而坚定:“写字和种地都是本分,能用本分为家乡带来变化,就心满意足了。”眼下,他仍保持“晴耕雨读”的节奏,继续创作“土味书法”,计划筹备书法班,盼着让源自灌江的文化清风,吹向更远的未来。

  记者李忠波 通讯员刘超云 邓琳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