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改变命运 一世相守诠释真情
荔浦这对夫妻
用好家风浸润三代人
近日,在荔浦市马岭镇克新村,新建好还未装修外墙的院落里,黄玄忠坐在轮椅上休息,老伴赖佩珍则坐在他身旁剥豆子,准备做午餐。
见到记者一行,黄玄忠慢慢转着轮椅迎了上来,并指着3栋新房介绍说:“这栋是大儿子的,左边是二儿子的,最前面那栋是小儿子的。”这个充满着希望和烟火气的场景,是黄家三代人几十年相守相伴,谱写不离不弃好家风的故事。
携手拼搏的手艺人生
1977年,黄玄忠经人介绍与赖佩珍结为夫妻。次年大儿子出生后,全家人仍挤在祖辈留下的瓦房里,靠种稻谷挣工分度日。“年底两个人一共才挣十几到二十元,钱还要留给老人养老,自己家只剩粮食,根本没有多余的钱。”黄玄忠回忆起结婚初期的艰辛。
1979年分田到户后,每人分得7分地,一家人生活的重担,让夫妻俩开始寻思多挣点钱的办法。“我们学着编竹筐,每年靠着卖竹筐能有100~200元收入,年底了每个人都能添一身新衣服。”赖佩珍告诉记者,那些年,夫妻俩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就点着煤油灯编竹筐。说着,她拿起墙角的竹筐给记者看。
1980年,黄玄忠夫妇的二儿子出生,1982年家里又迎来了小儿子的诞生,三口之家变成了五口之家。因为黄玄忠当过兵,能吃苦耐劳,在村里当过小队干部、大队干部,后来又当上了村委会主任。黄玄忠夫妇凭借着辛勤,在1993年就攒下了1万多元,于是他们有了建新房的打算。
命运转折与轮椅上的新生
1993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黄玄忠处理完村里事情后,在回家的途中突遭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
据黄玄忠回忆,村委会离家不远,路程有1公里左右,当时他骑着自行车,不慎摔到田埂边的路基上,动弹不得。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有村民发现了黄玄忠,于是立刻通知了他的家人。黄玄忠的家人用板车把他从村里拉到了马岭的医院,又从马岭送到荔浦的医院,住院9天后仍然无法动弹,家人又将他送往桂林市里的医院治疗了3个月,但他始终只能卧床,情况没有好转,准备拿来建新房的1万多元也花完了。
“当时就想着他能活下来就行,3个孩子都还有爹。”赖佩珍擦着眼泪说,黄玄忠回家后,每天都躺在床上,不与人说话,也不想出门。为让丈夫重拾信心,当年年底,赖佩珍卖掉家里养了很久的两头猪,凑了1000多元,买了一架轮椅。
黄玄忠回忆说,刚回家时,他几乎整日躺在床上,“买了轮椅我也不愿出去,大概过了3年,心情平复了,才愿意出门。”家里的老大和老二也格外懂事,初中毕业后相继主动外出打工,都想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年龄更小的弟弟。
丈夫出事后,赖佩珍的作息几乎都围着他转。清晨起床准备早餐,帮丈夫洗漱后,自己又下地干活,中午赶回来做饭,下午继续劳作,一家的担子几乎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他也心疼我,让我别干了,但不干一家人靠什么生活呢?”赖佩珍的话里带着哽咽。
黄玄忠家的困境,都被邻里乡亲看在眼里。邻居们把赖佩珍对黄玄忠的好都看在眼里,主动伸出援手。插秧时节,邻居们做完了自家的活,就来帮忙;收割季节,村里人会帮着赖佩珍把谷子背回家。黄玄忠担任村干部期间为村民们办实事,如修路等相关事宜,这也成了维系邻里情谊的纽带。“他当年为村里出了不少力,现在人家遇到困难,我们都会搭把手。”克新村村民李大叔对记者说。
三代同堂的
孝道传承
“非常感谢我老伴这么多年的陪伴,是她对我不离不弃,我才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才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面对记者采访时,黄玄忠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对孩子们我也挺愧疚的,因为我,他们没有好好接受过高等教育。”妻子赖佩珍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说:“我觉得现在我就挺满足的,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健健康康在一起更重要。”
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是儿子们都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也将下一代培养得很优秀。2020年开始,3个儿子陆续回来建了新房子。“现在我有3个孙女,4个孙子,每次过节他们回来,家里都热闹得不得了。”黄玄忠高兴地说,“小孙子每次都要推着轮椅带我出去买糖吃。”在父母言传身教下,孙辈们更是学会用行动表达孝心。“我们家现在也出了几个大学生了。”赖佩珍高兴地说。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的两位老人,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新乐趣。黄玄忠看电视时总是选择抗战剧看,赖佩珍则通过手机学会了跳广场舞。这个历经风雨的家庭,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良好的家风是困境中紧握的双手,是代际间传递的温暖,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不离不弃。
记者刘菁 通讯员莫奈 莫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