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初在进行听漏。(桂林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供图)
工匠小档案
叶永初
桂林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城西客服中心供水抢修班班长、管工技师。
2023年获得广西城镇供水排水行业职业技术竞赛供水管道工第四名,团体第二名;2024年获得全区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管工第一名;2024年获得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管工竞赛赛项全国决赛二等奖(总成绩第六名);2025年荣获“广西技术能手”称号。
□本报记者 谭熙
城市的地下有纵横交错的供水管网,为保证这些管道安全运行,有这样一群人每天巡检在大街小巷,排障解难,叶永初便是其中一员。作为抢修班班长,叶永初用十余年的坚守与钻研,从一名普通劳务工成长为斩获全国大赛奖项的技术标杆,以匠心守护着供水管网的安全与畅通,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绝活:听漏辨声精准定位
叶永初所在的供水保障维修班,主要负责城西客户服务中心的管网维修、维护和保养。其中,抢修工作是24小时待命。“管网是城市的‘血管’,修漏就是‘急诊’手术。”叶永初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急诊”,他和团队每年要处理上千起。
虽然现在有仪器辅助探查地下漏点,但是在精准定位上,叶永初还是会使用传统的听音杆。“听音杆对地下漏点声音传播的损耗比较小,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叶永初说。
十几年的抢修工作,让叶永初练就了听漏绝技。在他看来,听漏就如同老中医号脉,无论是使用听音杆还是耳贴井盖,需要从细微的声音中捕捉水流异响。“水管埋的深度、水管材质、管径、回填土质和漏点所在方位的不同,从漏点流出来的水流冲击声都会有所差异。”叶永初告诉记者,听漏辨声定位是需要成百上千次听漏的累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声音数据库,这样才能精准地定位漏点。
有时候为了更准确地定位,深夜里叶永初还要带着听漏仪和听音杆巡街。“因为深夜相对安静,在听漏时周围环境杂音少,能听得更清楚一些。”
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钻研,让他能迅速锁定漏点,为高效抢修赢得宝贵时间。与此同时,叶永初通过系统优化抢修流程,将团队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抢修效率提升300%。
磨练:走遍管区每条街巷
记忆不同声音差别
2009年,为了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叶永初结束北漂回到桂林发展。
初入行时,他对供水管网的认识尚停留在表层,但他虚心好学,不惜力气。老师傅作业时,他总在一旁细心观察、主动请教,从辨认管件型号、学习工具使用,到掌握基本维修技巧,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积累。
为了掌握电焊技术,他跟着老师傅刻苦练习,火花灼伤了皮肤也毫不在意,最终成功考取了中级焊工证。在管道检漏方面,他得到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背着听漏设备走遍责任区的每一条街巷,反复对比、记忆不同材质、不同管径管道的正常水流声与泄漏声的细微差别,最终练就了“听声辨位”的硬功夫。
多年的抢修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抢修工作没有捷径,唯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练就真本领。”
与此同时,叶永初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和比武,把每一次考核都视为检验学习成果、提升技能的机会。这几年,在多项比赛中,叶永初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刻苦训练和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感悟:把平凡事做到极致
就是工匠精神
荣获“桂林工匠”“广西技术能手”等称号后,叶永初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就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做事’本身的尊重。它不是把工作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一件值得反复打磨、力求完美的‘作品’。不追求短期速成的回报,而是享受那种‘把事做透’之后的踏实感和成就感。”叶永初分享了他的感悟,并以他参加技能竞赛举例,在去年参加的广西区赛中,要求安装尺寸精确到3毫米以内,而全国决赛的标准更是提高到2毫米以内,“这微不足道的1毫米差距,恰恰体现了工匠精神对细节的严苛追求”。
在叶永初看来,工匠精神是对专业的极致专注与对细节的严苛追求。他总结出三条实践心得:一是目标分解,将大任务拆解为可量化的小环节,用小进步积累大动力;二是主动复盘,每次完成任务后,都要主动“找问题”,复盘“哪里能更快,哪里能做得更好”,在持续改进中精进;三是接受渐进,不追求“速成”,如同他学习电焊和听漏一样,接受“3年打基础、5年练熟练、10年出绝活”的过程,把“做久”当成“做好”的前提。
如今,叶永初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他将继续深耕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检漏和抢修技术,探索将更多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他更加看重技术的传承,“就像我刚刚入行时,跟着老师傅学习、实践,现在我也要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