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生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活着才有转机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5-10-10 10:08:32 我来说说 阅读

  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多个抑郁症相关的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惊呼:原来,抑郁症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信号!

  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分享起自己对抗抑郁症的经历。而在这些讨论中,张春的名字被多次提起。

  张春是作家和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她要拼命跟与脑子里的自杀念头作斗争。2015年,张春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三年倒计时”——“再活三年,到时候还想死就死吧”。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PICU(精神科重症监护室)负责人张骏医生看来,“伴有急性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抑郁症”即MDSI,是精神科医生最警惕、最心痛的情况之一。它的危害远不止是情绪低落,而是一场席卷整个身心的风暴。

  MDSI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它更像是一场“生存意义的危机”。MDSI患者并不是不想活,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

  抑郁症患者的自救:

  活着才是最大的转机

  为了寻找活下去的动力,“三年倒计时”期间,张春通过画画、捏泥塑等艺术创作,持续进行着自我疗愈。

  她养了一只小狗,叫多比,是她抗争过程中的支柱。为了照顾挑食的多比,张春在卧床数天后挣扎着下楼,去菜市场买排骨、炖汤,这也一点一点重启了她的生活。

  而哥哥的一句劝说——“保住狗命,无所畏惧”,更成了张春绝境求生的精神支柱。

  和张春一样,90后女生“饼干”也在抑郁症的泥沼中经历了一场自救。

  刚上大学时,压力大,“饼干”陷入了“暴饮暴食—催吐”的恶性循环。起初,她并未在意,直到身体发出警报——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反复排查头晕等生理问题无果......

  最终,“饼干”在深圳的精神科诊室里,拿到了“抑郁伴焦虑”的诊断书,开始了长达10年的服药史。

  “严重的时候,每天五点钟醒,心慌得坐不住,只能靠剧烈运动转移注意力。”“饼干”说,那时她甚至闪过“剁手”的念头——“不是想伤害自己,而是觉得‘处理伤口’,能让我暂时不用和心慌搏斗。”

  意识到正处于危险境地后,“饼干”没等家人陪同,自行联系医院,在杭州一家精神病院住了10天。

  对“饼干”这种主动向医生求助的行为,张骏医生表示了肯定。他说,很多人对精神专科医院充满了恐惧,认为“去那种地方的都是疯子”,这导致很多人在病情早期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精神科其实是一个提供科学评估、专业治疗和安全庇护的专业场所,它是风暴中的一个安全港。

  住院期间,“饼干”的病情稳定了,而这段经历也让她重构了对人生的认知,“以前觉得工作定义了我的身份,住院后才发现,生活不是只有绩效,‘过饱满的人生’比什么都重要。”

  出院后,“饼干”带着这份感悟去了趟德国柏林,在那里度过了两个月的“毫无精神负担的日子”。她放下自媒体人的“绩效思维”,每天看展、约会,还站在脱口秀的舞台上,把自己与抑郁对抗的经历写成了段子。

  尽管“饼干”依旧没有摆脱抑郁症的困扰,但她正在学会和负面情绪共处。焦虑时,她会告诉自己, “就算今天什么都不做,也没关系”;心慌时,她也会主动联系朋友,“那些朋友间‘具体的温暖’,比任何大道理都有用。”

  “情绪不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而应该是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柔对待的存在,”张春说,情绪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应去抵抗它们,而应学会发现、理解,并记录它们。

  自从6年前成为心理咨询师,张春如今已经接待了700多位来访者。2020年,她开通了自己的播客节目,把它当做“公开的心理圆桌”,去帮助更多人走出心理困境。“很多人不需要一对一咨询,只要知道‘我的痛苦不是独有的’就够了。”

  张春说,她的播客里没有“单方面输出”,更多的是和听众一起讨论“职场焦虑”“家庭矛盾”,“有女孩说‘听完觉得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我想这就是播客的意义。”

  多位专家提醒:

  千万别忽视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信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生邵岩在救治一线观察发现——

  从总量上看,抑郁症就诊人数呈上升趋势,且“主动求助”比例增加。一方面,抑郁症患病人数在增加,另一方面,公众对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的认识在提高。

  其次,从年龄分布来看,青少年群体和老年群体需要重点关注。青少年面临学业压力、社交关系、身份认同等问题,这个群体的MDSI往往带有强烈的冲动性,他们的求救信号可能更隐蔽(如表现在网络言论、自伤行为上),危险性极高。老年群体面临躯体疾病、慢性疼痛、丧偶、强烈的孤独感与无价值感,老年MDSI患者往往更为“坚决”和“沉默”,自杀成功率也更高。

  最后,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MDSI患者就诊数量通常多于男性。这与女性更倾向于表达情绪、主动寻求帮助有关。虽然男性MDSI患者就诊数量相对少,但自杀成功的风险显著高于女性。这与社会对男性“坚强”、“有泪不轻弹”的角色期待有关,导致他们更压抑情绪,不愿暴露脆弱。

  如果身边有抑郁症患者怎么办?多位医生认为,亲友的关心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重要支撑。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后,张春对身边朋友的情绪观察愈发敏感。

  偶尔看到有朋友将微信头像换成黑色或者压抑图片后,她会主动去关心朋友的状态。“当TA以这种看起来有些隐蔽的方式,去尝试表达的时候,也许TA已经很难受了。如果你不嫌麻烦或者有余力的话,可以去关照一下你的亲友;如果你觉得没有余力,那你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善意,‘我可能帮不了你,但是我真的希望你能好好的’。”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常务副主任王兰兰也表示,MDSI患者的自杀常常要经历从自杀意念到自杀计划、再到自杀行为的发展过程,其间可出现多个维度的警示信号,包括直白或隐晦的语言信号,如“没希望了”“对大家是负担”“感觉走不出去”;行为信号,如饮酒增加、寻找自杀工具、拜访他人表达离别之意等;情绪信号,如焦虑激越、羞愧愤怒、释然或性情大变等。这些信号为早期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而当患者情绪从极度低落突然转为异常平静时,很可能是TA已经做出了自杀决定,并因此感到“解脱”,而非真正的病情好转。这是最容易被忽视但极其危险的信号。

  王兰兰医生建议,当身边人出现异常时,可以直接关切他们的状态和想法,真诚地倾听,并鼓励、陪伴他们寻求专业帮助。同时,亲友要了解专业的求助渠道(如心理热线、精神卫生中心),以便在抑郁症患者需要时能提供有效建议。

  张骏医生提醒,社会上存在着“抑郁就是想不开”的认知误区,这完全低估了抑郁症的生物学本质。它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更是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疾病,伴随着神经递质、内分泌等一系列生理改变。“这就像我们不会对一个肺炎患者说‘你别咳嗽了’一样,我们也不能要求抑郁症患者单纯靠‘想开点’就痊愈。”

  他表示,很多人觉得“谈心理问题是软弱的表现”。但恰恰相反,能够正视自己的困境,并主动寻求帮助,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表现,是面对问题时最勇敢的第一步。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忙碌之余别忘记停下脚步

  倾听内心的声音

  关注自己及家人的精神健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申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