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高速公路车流量大,有的驾驶人在开车途中打开车辆“辅助驾驶”,以为这样就可以解放双手,实现“自动驾驶”,交警表示,“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脱手脱眼不可行。
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
驾驶人反应不及出事故
国庆假期期间,刘某在驾车过程中开启了车辆智能驾驶功能,行驶至二广高速湖南常德段时,前方有一辆货车违法变道,刘某减速避让不及,失控后分别撞上了中央护栏和大货车,事故造成两车不同程度受损,所幸小车上4名司乘人员都没有受伤。
交警认定,货车驾驶人杜某因变更车道时,影响其他正常行驶的机动车通行,负事故全部责任。
虽然小车驾驶人在开启智能辅助驾驶过程中没有违法行为,但这起事故也提醒广大车主,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在行车过程中,驾驶人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立即接管车辆。
男子喝3斤白酒用智驾开车20公里
被判拘役和罚款
10月7日,@央视网 发布了一则男子酒后用智能驾驶开车20公里被处罚的案例,引发网友关注。8日,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第一。
今年5月底,浙江杭州高速公路交警通过公共监控查询时发现,有一辆小车正停于高速公路主线车道。
警力到达现场后,在车前透过车窗看到驾驶位上有一名男子靠在座椅上一动不动。任凭交警如何呼喊,他都毫无反应。民警担心驾驶员突发疾病,破窗救人。然而打开车门的一瞬间,民警就闻到了浓郁的酒气。
据民警调查,33岁的驾驶员姜某自称当晚共喝了3斤白酒,分别在家及与友人聚餐时饮用了数杯。饮酒后,他打算试试他新购买车辆的智能驾驶水平,并误以为自己设置自动驾驶后,即便被交警拦查,他也能辩解说自己并未驾驶,而是车辆自行行驶。
然而,在返回途中,他因酒后困倦而慢慢失去意识后入睡,双手脱离了方向盘,激活了车辆的安全机制,车辆行驶了20公里后逐渐减速并最终停下。
对此警方表示,无论是否开启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都是车辆的实际操控者和责任主体,只要驾驶员饮酒后在车内启动车辆并行驶,就符合酒驾、醉驾的认定条件。
最终,姜某被淳安县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提示:辅助驾驶不得“脱手脱眼”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目前我国汽车智能驾驶共分为六个级别:
L0为应急辅助;
L1为部分驾驶辅助;
L2为组合驾驶辅助;
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
L4为高度自动驾驶;
L5才是完全自动驾驶。
如今,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车辆所配备的,均属于L2级以下的辅助驾驶功能。也就是说,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能驾驶”功能,对驾驶人来说承担的是“助手”功能,只是分担开车压力,无法像人一样,应对所有复杂多变的交通场景。
驾驶人在开车的时候使用了“智能驾驶”,如果注意力分散或关注与驾驶不相关的活动,一旦发生事故,他将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警方提醒,目前所有车辆的“智驾”功能本质上都还是智能辅助驾驶,所以即便开启了“智驾”功能,驾驶员也必须全程集中注意力,唯有把方向盘握在自己手中,时刻保持对驾驶车辆的掌控,才是安全的根本。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