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秦丽云 实习生颜嫦秋
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近期,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阵地》,提及了在桂林参与抗战的新安旅行团的故事。其实,新安旅行团在桂林开展抗战活动时,当时闻名海内外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也在桂林开展了很多抗战活动。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是一个于抗战时期由一群来自厦门的少年儿童组成的抗日团体。他们到街头宣传、上前线慰问、进剧院演出、为抗日募捐……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他们更是下广东、走越南,奔走于海内外……1939年8月,厦儿团奉命回国,并把为抗日救亡募集到的5大卡车慰劳品,交到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
厦儿团是如何来桂林的?他们在桂林进行了哪些抗战活动?时至今日,桂林是否还留有他们的抗战印记?连日来,记者通过查找史料、实地走访等方式,梳理厦儿团在桂林的抗战印记,让他们昔日的爱国行动和可贵精神,被新时代的我们知晓、铭记,并发扬光大。
抗战烽烟中
厦儿团到桂林送物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的烽火席卷神州大地,厦门的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高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37年9月3日,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在厦门南星戏院正式成立,是为数不多的抗日救亡儿童团体之一。该剧团成员以中共厦门工委领导的鸽翼剧社的部分小演员和厦门中华中学及其附属小学的绿苗文艺研究社社员为基础,又加入一些厦门的爱国少年儿童,全团共30多人,最大的17岁,最小的仅7岁,团长由共产党员洪凌担任。剧团成立后,这群孩子怀着满腔热血,离开家乡和父母,走上炮火纷飞的民族解放战场。
1938年至1940年,厦儿团辗转广东、广西等地,还奔赴香港、越南、柬埔寨,宣传抗日,引起巨大反响。这群烽火少年辗转于各地,用他们的歌声和表演,拨动了许多人的心弦,感动了许多人,成为“抗战炮火中产生的奇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8月,在出国前夕,邓颖超同志在广州专程看望厦儿团成员,并赞扬他们:“你们小小年纪就那么热心爱国,真是我们的国宝。”
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曾撰文《“厦儿团”二三事》。文章中提到,1938年5月下旬,厦儿团接到赴境外宣传抗战、募救国的任务,踏上新征途。1939年8月中旬,厦儿团奉命返回祖国时,带回各界侨胞踊跃捐献的慰劳品和药物,有五大卡车。
厦儿团返回祖国后,辗转来到桂林。1939年9月9日的《救亡日报》刊载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从海外归来,带回侨胞的热爱》一文中写道:“他们这一次回来也带了许多慰劳品,最多还是药品;同时更带来最宝贵的礼物:全越南华侨对祖国抗战的热情拥护,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强信念。”文末还写道:“他们很活泼,工作很严肃,现在他们为桂林的儿童团体添了一支生力军。”
少年肩担救国任
桂林抗战有他们的足迹
厦儿团的到来,受到了桂林民众的热烈欢迎。
张兆汉是厦儿团的成员之一,多年后,他在回忆厦儿团的相关文章中写下这样的文字:到桂林后,厦儿团到李家村向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献旗和慰问时,徐特立、李克农接见了全体团员,李克农同志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厦儿团也向自己的亲人演出活报剧和演唱抗日歌曲。广西军政当局也接见了大家,并在乐群社设宴招待。
相关史料显示,厦儿团到桂林后,与桂林儿童团以及由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学生组成的新安旅行团等儿童团体互相交流,并联合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其中,厦儿团也参加过“岩洞教育服务团”的工作。1940年4月27日,香港《星岛日报》刊登报道,介绍了厦门儿童团在桂林岩洞中的工作和生活内容。
文中记载:“我们生活工作在岩洞里,‘岩洞是我们的课堂’、‘警报是我们的上课钟’的确不错,当日机空袭时,我们拉起大群的民众在七星岩的大洞里,上着抗日救亡工作的课。如歌咏、演讲、报告时事壁报……以及在警报中建立的‘岩洞图书馆’,它是供给精神食粮的机关。这个工作干了半个多月,后来因各方面的工作关系我们只好暂结束了。”
1940年1月31日,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组建“南路工作队”前往桂南前线。1940年的《桂林晚报》,刊登了厦门儿童剧团成员之一的林冰风写的《南路工作队组织经过》的文章。该文介绍了厦门儿童救亡团组建南路工作队的经过,明确了“我们的工作是针对着保卫西南的运动”,以此“推动及开展前线的工作”。出发前线前,团员们在《救亡日报》上发表了《为出发战地告同胞书》,强调此时是“为国家为乡土尽忠效命的时候”,他们决心“不胜利不归来”。
除了组建西南工作队奔赴前线,厦儿团在桂林还做了很多与抗战息息相关的工作。当时,桂林有很多从长沙和桂南前线运送来的伤病员,厦儿团得知后,立即组织“伤兵之友队”分赴各医院开展慰问活动,为伤兵服务。他们帮助受伤士兵写信,端水送药,缝洗衣物,为受伤士兵表演抗战歌曲、谈论战事。温暖的行为使士兵们深受感动,极大鼓舞了他们。
林冰风在后来的回忆文章《厦门儿童剧团伤病之友队》一文中写道:“在大圩短短的5星期的工作中,虽然我们自己觉得有很多的缺点,但是在1000多的伤兵中,以及在4000多的大圩民众中,我们的‘地方工作组’和‘伤兵工作组’,同样的有了不少的成就。”而这些“不少成就”,包括服务伤兵,开展前线宣传工作以及到当地学校组织团体活动等。
在大圩服务伤兵两个月后,香港《星岛日报》的报道中提到:(厦儿团)在千万人的热腾欢送下离别大圩伤兵们和民众们。
1940年3月1日,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组建了“良丰工作组”,团员们首先帮助良丰农会建立起“抗战建国室”,目的有二:一是“敌人没有来时,加紧后方生产”;二是“敌人来了的时候,都成为游击队”。这些活泼的团员,除了经常和农民交流、讨论问题,并一起工作外,还举行“图画展览会”,受到农民的极大欢迎。此外,他们还在良丰的一个中心学校组织了“儿童歌咏队”,在良丰的一个汽车制造厂组织汽车工友开展戏剧排演和歌咏练习等。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广西的禁烟工作,通过街头演讲、举办画展等形式宣传禁烟,达到了良好的禁烟效果。
1940年8月21日,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率南侨慰劳团视察广西来到桂林。其间,他观看了厦儿团的演出,赞扬厦儿团的抗日爱国精神,还赞助厦儿团经费。
热血印记今仍在
“厦儿”精神永传承
1941年皖南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桂林。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厦儿团奉命解散。离别前夜,孩子们在漓江畔唱起团歌,唱到最后一句时,很多团员突然失声痛哭。按照党组织安排,厦儿团的团员们,有的进入工厂当学徒,有的辗转奔赴延安,有的留在敌后开展地下工作。
如今,抗战的硝烟早已远去,但是厦儿团在桂林的故事并没有远去。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二楼的岩洞教育展厅,一张题为《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在桂林》的黑白照片上,一群身穿统一队服的孩子,举着“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的队旗,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通过这张珍贵的史料照片,厦儿团在桂林的抗战印记被记录,抗战精神被定格。
从1938年9月到桂林,再到1941年1月解散,厦儿团在桂林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们小小年纪就以救国为己任的精神,他们奔走海内外的抗战事迹,已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正如邓颖超同志当年所说:“你们是国宝,是民族的希望。”
记者从《海峡导报》的相关报道中了解到,如今,厦门市青少年宫红领巾儿童剧团排演的儿童剧《烽火厦儿团》公演,一群同龄的孩子又把厦儿团带回了舞台。那些散落各地的记忆,那些依然回荡在历史深处的厦儿团之稚嫩又铿锵的呐喊,依然在向过去、向现在、向未来的人们,讲述着“厦儿”之抗战故事,传承着“厦儿”之抗战精神。
“山河破碎之际,一群不能‘上战场的孩子’把舞台变成了他们的战壕,通过文艺汇演进行抗战宣传,募集物资支援抗战工作,投身并融入中国抗日图存的洪流之中,他们值得被铭记。”桂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的一名研究馆员说,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厦儿团的事迹,希望更多的孩子们向小英雄们学习,让这样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