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发上刷手机
分分钟能打呼
可一到床上
瞬间精神抖擞
不是身体“反骨”
而是因为
在沙发上舒适值“拉满”
沙发凭借昏暗的光线促进褪黑素分泌,适宜的温度以及能帮大脑放空的“白噪音”,舒适值直接“拉满”,凑成“睡眠Buff组合拳”,最关键的是:在沙发上躺着时,没有“必须睡着”的焦虑。
肯定有人想问:“沙发睡这么香,干脆长期在这睡得了?”别冲动!偶尔熬不住在沙发上补个短觉没问题,但长期睡可不行——沙发空间窄、支撑性不如床,睡久了容易导致腰颈酸痛,还可能因为客厅光线、声音断断续续,睡不踏实。
在床上焦虑“buff”叠满
反观卧室的床,早被我们赋予了“任务属性”——“到点了,必须在这睡着”“要是再失眠,明天就‘完了’”这种心理暗示,反而让身体紧绷!
大脑会不自觉地“监控睡眠”:躺在床上,你会反复想“我怎么还没困?”“是不是又要失眠到天亮?”,注意力全在“睡不着”上,反而忽略了身体发出的困意信号。
让我们看看“扎心”的数据:有调查显示,36%有睡眠问题的人,都是因为“担心睡不着”而导致真的睡不着!
把沙发的松弛感“搬回”床上
1.别把床当“工作区”:不在床上刷报表、回消息,让身体知道“上床=只做睡觉和放松的事”。
2.睡前别跟自己“较劲”:如果躺了20分钟还没困,不如起来去客厅坐会儿(甚至可以坐沙发上看会儿轻松的书),等有困意了再回床上,减少“必须睡着”的压力。
3.模仿沙发的“舒适感”:比如在床头放个软靠垫,让身体觉得“床和沙发一样舒服,不用紧张”。
4.睡前仪式感:在睡前用看一本纸质书代替玩手机、电脑,换一身舒适的睡衣,泡泡脚,让身心在温暖的氛围中逐渐放松下来。随后,轻闭双眸,借助一段温馨的音乐或白噪音进入梦乡。
5.睡前减少“脑力劳动”:“想太多”反而更让人睡不着,可将这些担忧与烦恼记录下来,写下来的过程有助于厘清思路,到睡觉时就能减少思虑。
6.养成规律的作息:成年人每天的推荐睡眠时长为7~8小时,入睡和起床的时间尽可能规律,哪怕是周末,也不能熬夜或太晚起床。
与其跟床“较劲”
不如学沙发的“佛系”
放轻松,困意自然会来
来源:广西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