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2日,桂林市第46届“漓江之声”展演活动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百花剧场圆满举行。“漓江之声”作为桂林群众文化的重要品牌活动,多年来一直深受群众喜爱。本届活动涵盖舞蹈、音乐、少儿才艺、广场舞、合唱与戏剧(小品)、曲艺等6个不同类别,共126个节目。这些节目经过各县(市、区)的69场初选,从887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充分展现了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灌阳县:群舞《神韵牛角舞》
舞蹈类专场绽放群众文艺风采
在舞蹈类专场演出中,24个精彩节目轮番登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叠彩区:群舞《桂城宋韵》
《苗绣》节目以精湛的苗族刺绣技艺为背景,通过舞蹈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桂城宋韵》以古典韵味为基调,带领观众领略了桂林古城的历史风貌;而《湘江!湘江!》则以现代街舞的形式,展现了新时代桂林青年的活力与激情。
临桂区:群舞《桂韵·佳人》
资源县的《上铃鼓》、灌阳县的《飞鸟髻》、荔浦市的《阿嬷的背带》和永福县的《牧民新歌》等节目,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桂林大地的多彩风貌,体现了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恭城瑶族自治县:群舞《恭城味道》
少儿才艺类展演精彩纷呈
兴安县:群舞《春嬉》
32个优秀少儿才艺节目、近400名小朋友汇聚于少儿才艺类展演。孩子们运用舞蹈、戏曲、表演唱、课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桂林少儿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和孩子们的蓬勃朝气。
资源县:群舞《芭蕉扇扇龙船谣》
展演在少儿群舞《喜鹊叫喳喳》中拉开帷幕,孩子们用灵动的舞姿和灿烂的笑容,生动地展现了喜鹊活泼可爱的形象,营造出欢乐的现场气氛。戏曲《戏曲枪花变脸》惊艳登场,小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变脸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舞蹈《国风墨韵》中,孩子们在舞台上挥洒自如,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展现了国风之美。表演唱《山哈小画眉》以清新自然的歌声和活泼的表演,传递出山里孩子的纯真与快乐。
阳朔县:课本剧《钱包保卫战》
本次展演的节目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群舞《粤绣粤美》和《映山红》分别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革命精神的传承;独舞《晨曦初露》和《云想霓裳》展现了孩子们扎实的舞蹈功底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国风爵士舞《水月漓歌》以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编排,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永福县:彩调表演唱《小调子迷》
戏剧(小品)、曲艺类专场尽显桂林文化魅力
全州县:桂剧《纸蝶飞》
戏剧(小品)、曲艺类展演精心挑选了 14 个优秀节目,吸引了4000余名戏剧和曲艺爱好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庆盛会。
展演在桂剧《纸蝶飞》中精彩开场。全州县文化馆通过爷孙间围绕剪纸技艺传承的不同观点对话,深入展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深刻思考。
随后,秀峰区文化馆与市总工会、市文化宫携手带来的情景剧《乳娘》,以生动的情景再现,将乳娘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不少现场观众被深深打动,为之动容。
阳朔县:文场小戏《青春之歌》
阳朔县文化馆的文场小戏《青春之歌》,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与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象山区文化馆带来的京剧《贵妃醉酒·京唱新韵》同样亮点纷呈,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动作优雅,将京剧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临桂区:小彩调《买豆腐》
临桂区和永福县的文化馆及相关部门带来的小彩调《买豆腐》和彩调《两个清洁工》,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彩调独特的艺术风格,凭借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表演,让观众充分领略到这一地方文化的别样魅力。资源县文化馆的小戏《彩礼》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围绕彩礼话题展开,呈现出农村社会的变迁与人们观念的转变,引发观众的思考。
叠彩区:《猴子捞月》
音乐类展演艺术感染力极强
作为本届“漓江之声”活动的收官之作,音乐类展演汇聚了22个优秀节目。这些作品在选手们倾情演绎下,绽放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州县小组唱《挑着好日子山过山》、《蕉江谣》
兴安县文化馆与溶江镇中心校的女声独唱《壮家妹》《玛依拉变奏曲》展现壮家女子的勤劳与美丽。全州县文化馆的小组唱《挑着好日子山过山》《蕉江谣》唱出山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恭城瑶族自治县:古筝、笛子二重奏《浏阳河》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及群众艺术馆的女声独唱《美丽神奇的地方》《赶圩归来啊哩哩》描绘荔浦的风土人情。雁山区文化馆的歌曲《舍不得让你走》《黄河里划桨船对船》和器乐合奏《明日》展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的古筝、笛子二重奏《浏阳河》和独唱《瑶山祝酒歌》《踏歌回故乡》融合瑶族特色与传统乐器。平乐县文化馆的男声独唱《壮族敬酒歌》《小白杨》展现壮族人民的豪爽热情。桂林市秀峰区文化馆的女声独唱《门前一口堰》《一面旗》唱出秀峰区的宁静美好。
“漓江之声”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推动了基层文艺的繁荣发展。通过初选、复赛等环节,各地文化单位精心组织,挖掘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人才。这些节目不仅在舞台上展现了群众的风采,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激发了更多人参与群众文艺创作的热情,为桂林的文化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丨记者梁亮 通讯员夏菲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