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桂林:烽火中筑起“精神长城”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西频道 2025-09-18 16:00:26 我来说说 阅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9月18日 第11版。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

  桂林:烽火中筑起“精神长城”

  (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本报记者 刘 泉 郑 娜 祝佳祺

  北平沦陷,天津沦陷,上海沦陷,南京沦陷,武汉沦陷。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的硝烟在全国弥漫,国土一寸寸沦丧。狼烟四起,何以为家,何以为战?

  向西,向南。为了保存民族血脉、文脉,大量文化团体、文化名人与学者不断迁徙,落脚在桂林。这座偏居西南一隅的小城,在战争中被推向文化的前沿。

  抗战期间,数以千计的文化人汇聚于此,小城里书店、出版社林立,报纸、刊物琳琅满目,文化团体宛如雨后春笋涌现。一个个文化战士以笔为枪,以纸为阵地,以舞台作战场,发出人民的怒吼、抗争,存续民族精神之炬、文明之火。冠甲天下的山水之城,淬炼成享誉海内外的抗战文化城,在气壮山河的抗战长卷中镌刻下独一无二的坐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桂林,探访遗址,寻迹星火,从一座城解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一幅迁徙图

  手指轻点屏幕,一幅“迁徙图”瞬间跃出,一个个“名字”从五湖四海“奔赴”同一个地方——桂林。

  9月7日,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迎来开馆后的第一个周末,参观者一波接一波。在一面交互屏幕前,不少观众驻足停留,一览抗战期间全国各地文化人士云集桂林的概貌。

  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1944年期间,数以千计的文化人通过各种途径聚集到桂林。”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工作人员吴秋乐介绍,来桂人员中,包括田汉、郭沫若、茅盾、巴金、欧阳予倩、夏衍、艾青、胡愈之、范长江、马君武、梁漱溟、李四光、何香凝、徐悲鸿等数百位知名人士。

  抗战时期部分文化名人在桂林居住分布图。本报记者郑娜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28岁的诗人艾青从武汉流亡到桂林,写下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彼时,侵略者的铁蹄猖狂践踏中国大地,桂林这片土地也被日寇飞机连续轰炸。夜晚,青年们吟诵着艾青的诗,有人还将它抄在衣服上,以此表达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对祖国炽热的爱。

  1941年底,香港沦陷,作家茅盾辗转千里来到桂林。他先写下中篇报告文学《劫后拾遗》,真实记录了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在战争时期的惊险经历和生活百态,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以及港英当局的软弱无能。紧接着又创作了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刻画了动荡年代人们的挣扎和命运,被公认是“抗战以来文艺上巨大之收获”。

  抗战期间,作家巴金三次来到桂林。他的散文《桂林的受难》《桂林的微雨》和《写给读者》,小说《火》《还魂草》等,记录下日军轰炸桂林平民罪行的铁证,反映了全民族所面临的巨大灾难,控诉侵略者:“血不会白流,痛苦应有补偿,牺牲不会徒然。”

  巴金在《做一个战士》一文中,定义何为“文化战士”——“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事实确实如此。“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在桂林所做的一件事,就是用文化的方式参与着这场关乎民族兴亡的战斗。许多重要的作品在这里创作而成,许多重要的剧作在这里首次上演和发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伟林说。

  抗战期间,桂林出版业、戏剧业空前繁荣——出版全国80%的书刊,演出话剧、京剧等数百台剧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学、新闻、戏剧、体育、教育各界在桂林成立抗敌协会和组织,引领成千上万文化工作者和民众,形成了一条强大的文化统一战线,展开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文化抗战。

  一条书店街

  位于桂林市中心的解放西街,一座“文化书店街”旧址纪念碑在街角静静矗立。抗战时期,这条街道曾有过另一个名字:桂西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日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意图下,大批出版机构遭受战火重创,一路南迁至桂林。桂西路与太平路、中山路一起,成为中国出版业的“圣地”。

  桂林“文化书店街”旧址纪念碑。资料图片

  据1942年出版的《桂林市指南》“桂林的书店”一节中记载:桂林的书店以桂西路为最多,若从十字街向榕荫路走,在左边的有中国文化服务社、商务印书馆、提拔书店、建设书店、文化供应社、改良军用图书公司、联合书局等,在右边的有上海杂志社、东方图书公司、大华、北新、时代、武学、中华、世界、军民、正中、科学等。

  当时的书店相当于今天的出版社。桂西路上的出版机构不仅多,而且优。全国重要的三大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在桂西路上均有分支机构。如今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身——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也均在此扎根。桂林出版的书籍也“大有来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茅盾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艾青的叙事长诗《他死在第二次》、田汉的戏剧《江汉渔歌》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都是在桂林初版。

  据统计,当时桂林登记在册的各种出版社、书店有179家,大小印刷厂109家,出版图书种类达几百余种。对于桂林出版业之繁荣,出版家赵家璧曾在文章中描述过,抗战期间全国的书有80%是由桂林出产供给的,将桂林称为“出版城”可谓名副其实。

  不仅如此,书店街周边还分布着《救亡日报》《大公报》和国际新闻社、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等11家新闻机构。《救亡日报》《大公报》开辟的“漓水”“南方”“救亡木刻”“音乐阵线”“半月新诗”等各类专栏,广泛宣传抗日、民主、团结、进步,传播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日寇对桂林的轮番轰炸,特别是1944年底的桂林保卫战中,桂林99%的建筑被摧毁。为了复现当时出版业盛况,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桂林抗战文化城”专题馆内,特辟有一条“书店街”,展示搜集到的老照片、文献、出版物。

  “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桂林出版的图书传播到全国各地,它们像火炬般点燃了人们的思想火种,也为桂林留下了重要的出版文化基因。”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专职管理老师滕大力表示。

  如今,从昔日的书店街往南走,可抵漓江出版社;往东走,可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一座小城,同时拥有两家享有盛名的出版社,怎能离得开脚下深扎的土壤?

  20世纪80年代,漓江出版社成立之初,邀请茅盾题写社名,这位曾在桂林创作并出版多部专著的老人欣然应允。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创建团队中,有当年参与文化抗战的亲历者,于废墟上重新筑起的这座家园,现在既有“开启民智 传承文明”的坚守,也有“得山水灵气,出图书精品”的赓续,更有“为了人与书的相遇”的愿景。

  漓江畔,一行行铅字早已熔铸进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血脉中。

  一个戏剧展

  提到桂林文化抗战,绕不开广西省立艺术馆。这座中西合璧的红楼在解放西路格外惹眼。红墙上,象征戏剧、美术、音乐的三座浮雕,默默诉说着无数艺术家在民族危亡之际,以艺术抗争的辉煌往事。

  广西省立艺术馆成立于1940年,由戏剧家欧阳予倩任首任馆长。1944年,这里作为西南剧展主会场而声名鹊起。

  1944年2月,欧阳予倩、田汉等人发起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西南多省的33个剧团、近千名戏剧工作者,历时90多天,演出场数170多场,剧目涵盖话剧、桂剧、歌剧、京剧以及民谣舞踊、傀儡戏、魔术、马戏等类别,观众数量达10万人以上,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壮举”。

  抗战时期在桂林出版的部分文学书籍。来源:广西日报

  西南剧展演出剧目多达80余个,包括中国话剧《愁城记》《法西斯细菌》《戏剧春秋》《旧家》,外国话剧《大雷雨》《钦差大臣》《百胜将军》,平剧《江汉渔歌》《太平天国》《家》,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傀儡戏《三只小花狗》,歌剧《军民进行曲》以及民族舞蹈《侗人游牧曲》等,大多为抗战时期戏剧名作。

  当时,美国著名剧评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西南剧展:“如此宏大规模之戏剧盛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中国处于极度艰困条件下,而戏剧工作者以百折不挠之努力,为保卫文化、拥护民主而战,功劳极大……”

  西南剧展是桂林抗战文化城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国的文化宝藏。2014年,由黄伟林发起,广西师范大学策划推出“新西南剧展”,以校内“望道话剧社”为主要班底,重排经典剧目《秋声赋》《旧家》《桃花扇》,创排原创作品《花桥荣记》。

  1941年由田汉创作的抗战话剧《秋声赋》,在桂林掀起“满城争说秋声赋”的热潮。如今,这出戏已经成为望道话剧社的“压箱戏”。2024年,为纪念西南剧展举办80周年,望道话剧社带着这部戏回到广西省立艺术馆演出。演出开始前,一行开幕词打出,全场鸦雀无声,观众席上的老桂林人无不动容。

  开幕词是这样写道:“在历史落幕的地方,我们重新出发。”

  ——艺术改革实践,重新出发。桂林抗战文化城留下的戏剧改革、大众化探索,为桂剧、彩调等传统戏曲的创新打下深厚的基础。如今,从常演常新的经典剧目《打棍出箱》,到新编剧目《新刘三姐》、青春版《人面桃花》,传统戏曲经过改良后,更贴近当代青年审美趣味。

  文旅融合项目《桂林有缘》亮相广西省立艺术馆。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文物保护利用,重新出发。抗战期间修建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曾被日寇炸毁,后又按照原样重建。如今,这里已经是桂林地标性建筑和网红打卡点。由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打造的文旅融合项目《桂林有缘》,以微场景+沉浸式形式,实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该案例获评广西2024年度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戏剧之城,重新出发。80多年前,桂林以星罗棋布的戏院、济济人才、台台好戏,成为首屈一指的戏剧城。如今,即将迎来第四届的桂林艺术节,将桂林山水和戏剧艺术有机融合,打破剧场局限,构建多元空间,吸引全世界戏剧人才,让更多游客“因戏剧、为艺术而奔赴一座城”。

  一座文化城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1938年,欧阳予倩在桂林开展桂剧改革活动,一是使它的内容完全革新,二是对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式。他亲自编剧并导演了桂剧《梁红玉》,宣扬爱国情操,鞭笞汉奸卖国行径,借古讽今,连演28场,轰动全城,为低迷已久的桂剧戏坛带来了新气象。

  1940年,青年画家关山月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抱着“表现祖国大好河山不容侵犯”“为了艺术的创新”两个目标,开启了自己的行万里路计划,写生的第一站就是桂林。他在桂林创作出了《漓江百里图》,成为中国现代山水画的杰作,也是后来漓江画派的先声。

  “桂林抗战文化的兴起,离不开战争局势的发展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离不开桂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积淀,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人士南来汇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桂林的崛起,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力量在民族危难时刻的独特作用。”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建平表示。

  今天,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文化是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放到抗战时,文化就是中国人勇气、智慧和意志的源泉。桂林文化抗战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来自文化抗敌的意识、文化创造的精神。”黄伟林说。

  如今,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努力寻求文化领域的突破,建设博物馆、举办艺术节、召开演唱会,文化活力与日俱增。如何打造今日文化城?桂林正用自己的实践,为抗战文化城写下新的注脚。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