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电视剧《阵地》
登陆CCTV-1黄金时间
昨晚(9月17日)第三、第四集如期而至
随着剧情的进展
被誉为“中共特工之王”的李克农顺利抵达桂林
为组建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奔走
不少守在电视机前的桂林人
惊喜地发现:
李克农在工作之余
带儿子走进了一家米粉店
父子俩耳边是纯正的桂林话
嘴里吃的,是正宗的桂林米粉
父子俩除了嗦粉
还讨论了不少问题
比如
“上海的生煎包,重庆的抄手,
还有桂林的米粉,哪个更好吃?”
先让我们跟随剧情
“穿越”回李克农所在的时代
抗战时期,随着华北、华东、华中的陷落,大量的沦陷区机关、工厂、商号迁来桂林,桂林的人口由战前的6万多人骤增至50多万人。有人就有市场需求,各地商号不断迁入桂林。因此,桂林各种商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各种娱乐消费场所也日益增多,商业非常繁荣。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李济深曾说,桂林是当时“江南唯一繁盛之地”。有文章记录了当时桂林的繁华程度:
有人的地方,就有好吃的。
在《桂林老板路》一书中,“老桂林”曾国民撰文回忆:“抗战时期,桂林的民间饮食业生意很好,品种繁多,各种小食品遍布全城。白天有稀饭、米粉、千层糕、马蹄糕、碗儿糕、粽子、糊辣、沙角米、薏米白果粥、绿豆沙、芝麻糊、油堆、马打滚等。晚上,有担子馄饨、担子米粉、担子汤圆。小贩走街串巷,沿街叫卖。随着难民的涌入,由外地引进的烧饼、小笼包、水饺、臭豆腐干、挂面、艇仔粥也随街可见。”
抗战时期的桂林城(资料图片)
桂林米粉是桂林历史最悠久
也是最负盛名的小吃!
不管桂林市面上能找到的小吃有多少,也不论处于什么时代,桂林米粉都是桂林人餐桌上“永远的一哥”,“江湖地位”无可撼动。桂林米粉何以有如此魅力?除了其制作讲究外,还与所用的卤水及配菜有很大的关系。
桂林米粉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先是把米用清水泡胀磨碎化为浆,然后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再压榨成根须状,最后在水中团成一两一团。经过这么几道工序制作出来的米粉,结构紧密、筋力极好。最上乘的桂林米粉,一团只有一根,所以又有吃米粉找不到头之说。米粉的外表洁白光亮,细滑柔韧,进入口中,口感极佳。
米粉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关键在于调味品——卤水。熬制卤水首先是将猪肉、猪筒骨,加人老霉豆豉、沙姜、桂皮、甘草、果、小茴、八角及桂林特有的罗汉果等香料,放进锅里用水同熬。然后再放适量的食盐,同时放牛肉、牛下腑等熬煮。如此制作出来的卤水,营养丰富,味浓而芳香,与米粉拌和,有无相生,浓淡相和,顿时成为一道美食。
桂林米粉因调料、配菜的不同
分为汤粉、卤菜粉、马肉米粉和牛腩米粉四大类
李克农对桂林米粉的真实评价或已难以考证
但剧中李克农的扮演者李晨
的确对桂林米粉赞不绝口
电视剧《阵地》精彩进行中
敬请持续关注!
小编也将随着剧情进展
挖出更多“宝藏”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