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民企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桂林密码”
在桂林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引导前来办事的群众自助办理业务。记者何平江 摄
□本报记者徐莹波 实习生宋宛欣
饲料年销售量超1400万吨、母猪存栏超12万头、肉猪出栏340万头、肉鸡出栏7000万羽、鸭苗出栏8000万羽,食品板块辐射大湾区与海南自贸区,生鲜超市达190余家,在13个省份设立190余家分(子)公司……近期,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凭借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460亿元的亮眼业绩,在“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跃升至第269位,较上年提升11位,成为桂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成绩的背后,是集团全体员工70余年坚守创新、深耕实业的结果,更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精准帮扶与全力支持;是桂林优质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精准赋能。”力源集团总经理孙雪阳的感慨,正是桂林以优质服务激活民营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脚。
市委书记李楚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与服务民营企业工作。他强调,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做实做细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纾困帮扶,聚焦企业难点堵点问题逐项破解,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国家、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决策要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抓手。通过全面对标先进城市经验与世界银行宜商环境新评估体系,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着力破除经营主体发展制约瓶颈,大力推行“营商广西·桂在便利”服务,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际行动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数据是成效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623.72亿元,占GDP比重64.5%;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9.65万户,占全市总量的97.28%;民营高新技术企业385家,占全市比重91.45%。民营经济已成为桂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今年,市大数据和行政审批局在广西率先自主研发“漓政通”审批智能体,构建“算力自主化、审批智能化、服务精准化”三位一体闭环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实现从“线下跑”向“云端办”、从“按时办”向“秒速批”的跨越。依托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桂林试点审批事项办结时限从单件5个工作日压缩至“秒批”,真正实现企业群众办事“零等待”;“AI+政务服务助手”7×24小时在线值守,精准解答政策疑问、及时回应企业诉求,成为企业身边“不打烊的顾问”。这一系列举措,让桂林成为广西首个实现行政审批双向全流程智能化的城市,也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数字政务”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围绕破除经营主体发展瓶颈,桂林持续深化市场环境改革,以流程规范化、便利化打通要素流动“堵点”,为民营企业发展清障护航。桂林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完善集约高效的线下政务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见效,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统一受理和一站式办理,线下办事“只进一门”,为企业群众办事减环节、缩周期、优流程、降成本,办理“一件事”跑办部门、申报材料、办理时限分别压减了84%、69%、68%。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关键在于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桂林以“跨省通办”为重要抓手,持续拓展合作版图,为企业跨区域发展搭建“快车道”。在巩固与湖南、广东、青海、江西、四川、河南、陕西、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远程异地评标合作的基础上,今年3月,桂林与福建省莆田市正式开启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合作新篇章。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379项区内远程异地评标项目,有效解决了企业“异地投标跑断腿”的难题,让公共资源交易更高效、更公平。
在办税服务环节,桂林创新推出“量化分流办、强化联动办、深化预约办、优化就近办”的“四化四办”模式。通过“导办预检”机制,340项业务实现新电子税局、手机App全程网办;21项简单业务引导至办税服务厅自助区快速办;同时优化网点布局,实现涉税事项“就近办”“就地办”“一站办”。针对复杂业务推行预约办理,桂林成为广西首个推行“先辅导、后预约”“先线上、后线下”的“预约导办”厅线联动服务模式的城市,相关经验已获自治区税务局推广。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桂林聚焦企业关切,以法治建设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法治环境建设方面,桂林法院聚焦营商环境各项质效提升,在公正高效审理各类涉企案件的同时,纵深推进各项助企护企系列活动。在破产审判领域,通过业务培训、管理人监管、积案清理“组合拳”,推动破产案件质效提升,帮助“僵尸企业”有序退出、优质企业轻装上阵;在权益保护领域,深化“法润民心·护商兴企”专项活动,充实“法护营商”服务团队,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破产办理等企业痛点,开展送法进企业、“法治课堂”等活动,借助营商环境问卷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让法治服务“直达企业”。
在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进程中,桂林从“外贸便利化”“涉外服务优化”“金融支撑”三方面发力,为民营企业拓展内外市场注入强劲动能。其中,在提升外贸便利化水平上,桂林强化原产地证书退证查询风险预警,全面推广“智能审核+自助打印”模式,实现原产地证书“秒级审核、立等可取”,有效规避退证风险。1—8月,桂林海关为辖区备案原产地签证产品143个,签发各类出口原产地证书5250份,货值达2.85亿美元,同比增长8.7%,企业享惠约1.04亿元。
此外,我市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专窗,优化市大数据和行政审批局、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出入境等部门审批流程,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与居留证件“一窗受理、并联审批”。自今年5月运行以来,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证件办结时限从10个工作日压缩至4个工作日;同时推进外国人永居证属地便利化应用,在旅馆住宿、交通出行、银行、医疗等重点民生服务领域近100家单位,开展永居证适配性改造和便利化应用实人实证测试,为企业引进外籍人才提供便利。
“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集团计划以越南为支点进军海外市场,逐步辐射东南亚,构筑东南亚产业体系;未来五年,力争年产值超800亿元,建立立足华南的粮油食品新产业集群,向千亿级企业集团迈进。”孙雪阳的发展规划,彰显了桂林民营企业在优质营商环境中发展的十足信心。
这份信心同样来自职能部门的精准服务。“力源连锁超市是我市商贸流通领域的重点企业,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促进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商务局副局长韦向京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为力源集团等民营企业创造更优发展环境,以服务实效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科科长朱张宽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已陆续出台《桂林市2025年二季度提振服务业发展若干措施》《桂林市2025年下半年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系列支持政策,助力民营企业降本增效。截至7月末,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141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57%;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加权利率3.5%,同比下降53个基点。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对清单外事项严格落实“非禁即入”,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准入。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专门成立民营经济发展科,加强跨部门协作,巩固现有政策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以更精准的监管、更优质的服务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强化精准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