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山村古法种植水稻全貌(阳朔县福利镇人民政府供图)
山水相拥的桂林阳朔福利镇东南群山间,道山村正以独特的农耕文化与非遗魅力,成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乡村的“活窗口”。过去一年,这座有着五百年农耕聚落历史的村庄,通过沉浸式农耕体验、非遗文化互动及书香浸润,让来自法国、泰国、越南、柬埔寨、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友人亲身感受中国乡村的田园诗画,实现多元文化的深度交融。
道山村坐拥“三山环抱”的生态优势,五百年来黎、李两姓世代和睦聚居,完整保留传统农耕格局。如今,村内有机稻田随风起伏,沃柑、砂糖橘点缀山间,道山书院内书香袅袅,“耕读传家”传统与生态农耕智慧交相辉映,不仅是村民静心养性的世外桃源,更成为国际友人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 “鲜活课堂”。
柬埔寨新闻部官员一行体验非遗画扇制作(阳朔县福利镇人民政府、阳朔农道团队供图)
“太神奇了!我终于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参与插秧体验后,泰国学子感慨道。自去年起,道山村创新推出“全周期农耕体验”项目,让国际友人全程参与耕田、播种、插秧、巡田、收割的稻作生命周期。在东南亚国际青年端午行活动中,泰国、马来西亚青年跟着村民学习使用传统农具,掌握插秧技巧;越南留学生在乡村体验日里稻田摸鱼,感受农耕乐趣;柬埔寨新闻部官员一行则深度体验非遗画扇制作、书院文化,品尝乡土美食,沉浸式感受中国乡村生活。“这些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耕读文化尤其值得借鉴。”柬埔寨新闻部官员表示。
道山村的国际交流不止于“体验”,更致力于推动“理解”。每批国际团组都会参与“道山论稻”农耕文化交流活动,与当地农民、村民深入探讨生态种植经验。“我在巡田中学到的生态防虫方法,回国后一定要尝试。”越南留学生说到。
如今的道山村,已从普通小村庄蜕变为国际交流重要平台,这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农耕+国际”发展路径的探索。通过引进专业人才、规划十年发展蓝图,村里15间民宿可接待国际友人,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日益完善。“以前觉得种地没什么了不起,现在外国朋友都来学习,让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更加自信了。”村民黎大哥的笑容里满是自豪。
留学生在体验耕地(阳朔县福利镇人民政府供图)
随着交流的深入,道山村的国际合作越来越多。2025年,广西师范大学在此设立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实践基地,围绕农耕文化设计深度体验课程,吸引20多个国家的学子参与;阳朔县创新推出的国际青年观察员制度,也将道山村作为重要实践点,各国青年观察员记录农耕智慧、体验耕读文化,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中西互鉴”落地生根。
高校的深度参与更让道山村的文化交流焕发创新活力,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旅游学院、广西信息工程技术学院、欧美达国际教育学校及福利中心小学等,纷纷在此设立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农事躬耕+非遗传承+乡村服务”创新课程。学生们既下田参与农事劳动,又发挥专业所长,为村民开展外语培训、制作多语种宣传材料。“这种接地气的国际交流,比书本教学生动多了。”项目指导老师阳教授表示,学生在服务乡村的同时,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春种秋收,四季轮回。道山村以最质朴的农耕方式,搭建起连接世界的文化桥梁。未来,这座中国乡村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续写国际田园诗篇,迎接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
作者:彭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