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9 日,桂林园博园迎来破冰新生的关键节点——第一批不动产登记手续顺利办结,已取得48公顷土地权证,完成31公顷土地的划转申请,土地权属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18 本不动产权证正式落地,为近 9000 平方米的房屋建筑赋予了合法“身份”。
办证确权难是桂林市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一大“拦路虎”。桂林市国有企业存在大量不动产更名难、登记难问题,成为制约国有资产盘活的绊脚石。桂林园博园办证确权这一阶段性成果,不仅宣告了这座沉寂多年的园林地标正式“破茧”,更打响了桂林以点带面激活闲置国有资产的 “发令枪”,为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提供了可复制的“园博园样本”。
昔日 “城市窗口” 陷困局:
产权模糊困住 “山水画卷”
提及桂林园博园(以下简称:园博园),桂林人总带着几分惋惜。这座 2012 年 9 月亮相的综合性公园,坐落于桂林至阳朔黄金旅游通道的核心地带,约80公顷的园区内,5万平方米建筑与12公顷水体相映成趣,50公顷绿地如翡翠般铺展。以“山水园林,秀甲天下”为核心理念,它通过“一水二路三门五房九桥十四园”的精巧布局,将桂林的奇峰秀水、民俗风情与园林艺术浓缩成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曾是向世界展示桂林魅力的 “城市窗口”。
昔日的桂林园博园游人如织
然而,一场“产权迷雾”却让这幅“山水画卷”黯然失色。“项目自建成起就处于‘在建’状态,迟迟拿不到不动产权证。”桂林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林旅投集团)有关负责人道出症结:园博园最初由市林业和园林局下属单位建设和管理,2018年划拨到桂林旅投集团下属企业——桂林市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初期,土地涉及先行用地、只征不转等复杂情况,工程验收材料残缺不全,导致工程完工后一直未能验收,也未能办理不动产权证。后续资产划拨、主管部门合并、经办人员与单位频繁变动、规划过期、建设材料遗失等问题又接踵而至,产权登记陷入“恶性循环”。
没有合法“身份”,优质资源便成了“沉睡的宝藏”。国家级文旅头部企业因产权不明望而却步,部分场馆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更让经营活动举步维艰。最终,约 80公顷土地、5万平方米建筑长期闲置,这座本该热闹的园林,渐渐沦为“门前冷落鞍马稀” 的闲置资产,其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被牢牢锁住。
多部门 “联合作战” 破题:
精准施策打通 “堵点难点”
闲置的园博园,是桂林国有资产盘活难题的一个缩影。为唤醒这座 “沉睡的园林”,一场由市国资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林业和园林局、桂林旅投集团等多部门组成的 “攻坚行动” 悄然展开,以“指导 + 支持”的合力,向产权办证确权的 “硬骨头” 宣战。
“国有资产要盘活,产权清晰是前提。我们把园博园作为试点,就是要蹚出一条可复制的路。” 市国资委产权科负责人表示,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市国资委联合其他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园区实地调研,逐个梳理“办证难”的堵点。
“我们组织研判园博园项目历史遗留问题成因,有效打通办证前置环节存在的难点问题。”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第一时间组建了涵盖土地、规划、征地、测绘、登记等业务的专项工作组,仔细查档溯源,反复协调相关单位,多次进行实地确界勘测走访,及时解决了土地权属纠纷;主动服务并多次上门现场核实指导,认真比对前后规划图纸,及时出具规划条件核实证明与规划认定意见;组织测绘机构日夜赶工完成土地与房屋测绘;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简化登记材料,创新登记流程,加班加点为园博园办理不动产登记。
安全是资产启用的 “生命线”。市住建局质安科和消防科主动上门,指导第三方机构高效合规地对园区 46 栋建筑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消防整改,目前已为第一批 18 栋建筑出具了 “安全通行证”。
桂林园博园已取得部分不动产权证
作为园博园前业主,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了大量佐证材料和审计材料,为办证确权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
桂林旅投集团则聚焦 “土地确权、房屋登记、债务处理” 三大核心,建立日调度机制,力争让问题解决 “日清日结”。相关团队迅速行动,多次到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雁山分局相关业务科室请教土地首登、房屋质量安全监测、消防整改、推进土地办理、房产超规等问题;多次到市国土资源档案馆、市自然资源局科技档案科、大埠乡政府、雁山区档案馆、市财政局、良丰农场查询征地材料;向多方单位寻找设计、施工图纸等,深挖园博园各类证明材料,逐个解决办证确权难题。
在多方协同发力下,园博园的“产权迷雾”逐渐消散:截至目前,48公顷土地拿到权属证书,31公顷土地完成划转申请,湿地馆、游客服务中心等近9000平方米建筑成功领证。一张张证书,不仅为园博园“正名”,更筑牢了其后续运营开发的 “产权基石”。
建设债务变资本:
轻装上阵冲刺 “文旅新引擎”
产权问题破局的同时,一笔沉重的建设债务也让桂林园博园的“重生之路”步履维艰。“当初负责园博园建设的公司有一笔建设借款,使得该公司资产负债率非常高,极大地影响了园博园后续发展。”桂林旅投集团有关负责人坦言,这笔建设借款源于园博园建设时的企业债券融资,虽经过债务置换,但财务账目上的建设借款仍像一座大山,让公司正常融资困难重重。
为帮园博园“卸下包袱”,桂林旅投集团向市国资委提出申请,将这笔建设借款转为国有资本注入。经过多方沟通协调,这一方案获市委、市政府同意支持。“建设债务变资本,不仅降低了资产负债率,更让企业有了轻装上阵的底气。”桂林旅投集团有关负责人感慨道。
与此同时,市财政局也为园博园的“重生”注入“强心剂”:指导企业规范建设借款转为国有资本注入的相关程序,协助企业厘清近 8 亿元总投资,协助企业整理出 63 份财政结算评审报告,为资产核算与后续运营开发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如今,桂林旅投集团已着手制定后续运营开发方案,剩余的办证确权工作正加速推进,一幅“盘活资产、高效利用”的蓝图逐渐清晰。
产权明晰、债务松绑,这座承载着桂林山水文化的园林地标,终于重新焕发生机。未来,随着运营开发的深入,园博园有望从“闲置资产”变身“文旅新引擎”,为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注入澎湃动能,让这幅沉寂多年的 “山水园林画卷”,再度向世界展现 “秀甲天下” 的魅力。
桂林园博园办证破冰有望重现辉煌
来源丨记者李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