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门面招牌。
小店老板郝晓莹和李崇畅分别忙着做烤冷面和煎饼,两人各司其职,配合默契。
小店位置。(手机导航软件截图)
加了土豆丝、豆皮卷等小料的煎饼。
在临桂区仕通路一条不太起眼的小巷子里,弥漫着阵阵煎饼香。一家由一对河北年轻夫妻经营的煎饼店,在短短三年间,从每日仅能售出四分之一盆面糊的艰难处境,发展到如今每日可售出四盆面糊,成为了附近学生、居民口口相传的口碑小店。
★推荐理由 面皮软和 口味层次丰富
这家煎饼店的煎饼分量很足。有白面和黑米面两种面糊可以选择,黑米面糊的米香味很浓,白面糊则更软和。煎饼里可以包裹土豆丝、豆皮卷等小料,口味层次很丰富。
——家住仕通路的刘女士
★记者探店 藏在夫妻店里的用心与温情
清晨6点50分,记者来到位于仕通路的李郝煎饼店。还未踏入店门,空气中那股煎饼特有的香气便扑鼻而来。店门口已经排起了小小的队伍,其中既有背着书包的学生,也有提着菜篮的阿姨,还有几位穿着正装的上班族。
走进店内,虽空间不大,却整洁明亮。最引人注目的是左侧墙上贴满的彩色便签,密密麻麻却井然有序。记者走近细看,上面写满了顾客的留言:“高考加油!煎饼也加油!”“希望老板的生意越来越好”……这些泛黄的便签,静静记录着三年来的温暖点滴,见证着小店的成长与变迁。
“您好,想要点什么?”郝晓莹微笑着热情招呼,她系着干净的围裙,手上的动作一直没有停下来。她是这家小店的老板之一,而另一位老板就是她的爱人李崇畅。
记者点了一份经典煎饼加蛋和一份烤冷面。只见李崇畅舀起一勺面糊,手腕轻转,面糊在铁板上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形。打蛋、撒芝麻、翻面,动作行云流水。“我们的面糊都是当天现调的,从不隔夜。”李崇畅一边操作一边介绍,“酱料也是自己熬制的,减少了添加剂,更健康。”记者注意到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七八种配料,有新鲜生菜、自制的薄脆、火腿片等,每种都放在带盖的保鲜盒里。
不一会儿,煎饼出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轻轻咬下一口,薄脆发出“咔嚓”声响,面饼软硬适中,酱料咸甜恰到好处。烤冷面更是令人惊喜,面条Q弹,配上特制酱汁和新鲜蔬菜,口感丰富层次分明。排队的一位老顾客告诉记者:“我住在象山区,每周都要特地来买两次。他们家的煎饼让我想起山东老家的味道,而且食材新鲜,吃着放心。”正在排队的一名中学生插话说:“我最喜欢放学后来买煎饼,李叔叔总会多给我加点蔬菜,说正在长身体要多吃蔬菜。”
记者观察到,虽然生意繁忙,但夫妻俩配合默契。李崇畅负责煎饼制作,郝晓莹则负责烤冷面和招呼客人。价格牌清晰醒目,煎饼果子和烤冷面都是5元一份,但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添加各种配料,有土豆丝、豆皮卷、肉松等15种,可以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
小店的一面墙上,设有留言栏,上面满满当当地贴着许多顾客对小店生意和夫妻两人的祝福话语。李崇畅指着墙上的便签说:“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贝,每一张便签都记录着开店以来的点点滴滴。有时候累了,看看这些留言,就又有了动力。”
★小店故事 留言墙下的梦想
这家充满魅力的小店,背后有着一段温暖而又励志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老板李崇畅今年24岁,妻子郝晓莹25岁,两人都是河北人。大学毕业后,他们分别在家乡找了份办公室的工作。然而,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让他们渐渐感到生活缺乏激情。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李崇畅的母亲在桂林,两人决定来桂林游玩并探望母亲。由于当时正值疫情,桂林的情况比河北好些,于是他们决定在桂林创业。
李崇畅告诉记者:“创业就想干点自己喜欢的,因为我特别爱吃煎饼,在老家的时候,每天上班前都要去买一个煎饼吃,所以就开了这家煎饼店。为了学到正宗的手艺,我特地回老家跟一个煎饼店老板拜师学艺。”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开店初期,客源不多,每天只能用掉四分之一盆的面糊。但他们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用好食材、做好味道。渐渐地,煎饼店的口碑传开了,顾客从附近的学生扩展到周边居民,甚至有人专门开车过来买。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顾客每次都开车来,还搭了好几个人一起来。”李崇畅回忆道,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随着这样的忠实顾客越来越多,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三年时间,李郝煎饼店已经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店成长为很多居民口中的口碑小店。如今,他们每天都能用掉四盆面糊,是初创时期的好几倍。
店里那些三年前第一批顾客留下的便签,李崇畅一直舍不得清理,“这些是我们最初的支持者,看到这些便签就想起创业初期的艰难和温暖”。郝晓莹补充道:“有些学生毕业了还会回来看看,带着新朋友来买煎饼,这种感觉特别温暖。”
谈到未来,夫妻俩没有远大的野心和宏伟的蓝图,他们只想继续用心做好现在的煎饼和烤冷面,始终保持高品质的食材和独特的味道,用真诚的服务对待每一位顾客。李崇畅说:“做好一件事就够了,食客的满意就是我们的成功。”在这个追求快速扩张的时代,李郝煎饼店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不求做大做强,但求做精做久。这种专注和坚持,或许正是这个小店能够赢得如此多顾客喜爱的原因。
记者石艳红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