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下午,桂林市地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当天,一场以“地学博物馆的创新及其对旅游与科教发展的促进”为主题的建设与发展座谈会接续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汇聚共襄盛举,以“石语”对话古今,用“地学”联通世界。
桂林市地学博物馆开馆仪式
桂林市地学博物馆开馆仪式暨建设与发展座谈会现场
在开馆仪式上,主持人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意语言,阐释博物馆“以石为笔,以史为墨”的建馆理念。从伊迪卡拉纪叠层石到第四纪冰川遗迹,从恐龙足迹化石到矿物晶体阵列,馆内2万余件展品构筑起“从太空俯瞰地球”的立体叙事空间,让观众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沉浸式体验中,解码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地质密码。
该馆坐落于桂林市象山区相人山脚下,自2020年试运行以来,专注地学科研与展览,热心科普与文旅发展,以“自然教科书”之姿悄然生长。历经数载沉淀与8个月展陈升级,如今全新面貌亮相,不仅是喀斯特地貌的“活体标本库”,更成为桂林文旅融合的“智慧引擎”和新的打卡地。
嘉宾参观桂林市地学博物馆藏品“海百合化石”
下午的座谈会上,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博物馆主任扎维洛娃展示的“伏尔加河畔的海生动物化石”与桂林喀斯特岩层中海生动物化石对比带来的联想,泰国呵勒世界地质公园及博物馆研究员布彩讲解了“木化石科普”。“我们不仅要做地质标本的守护者,更要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博物馆馆长单春华介绍,馆内除了中国展品外,也有展出来自东盟等国家的火山岩、陨石等特色标本。
桂林市地学博物馆发展座谈会现场
地学博物馆的启幕,标志着桂林文旅从“浅表观赏”向“深度体验”的转型升级。目前,桂林市地学博物已联合旅行社推出“地学+研学”“地质科考+非遗体验”等特色线路,将象山水月、南溪山等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有机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