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抗战,何以桂林?

来源: 广西日报 2025-08-27 16:06:04 我来说说 阅读

  何以桂林

  ■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林雪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8月20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桂林方言话剧《龙隐居》隆重上演,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帷幕。当艾青的经典诗句在舞台上回响,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桂林方言话剧《龙隐居》进京演出。主办方供图

  演出将人们带回80多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桂林。上千名文化人士云集桂林,在烽火中用文化吹响战斗的号角,用艺术点燃抗日的激情。

  “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可以说,北有延安,南有桂林。”桂林抗战文化活动亲历者、著名学者林焕平生前曾有论断。

  那么,文化抗战,何以桂林?

  漓江穿过桂林城。记者 游拥军 摄

  弦歌化为戈

  桂林抗战文化城是“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许觉民的观点。

  独特在哪儿?在许觉民看来,文化中心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漫长时期,但桂林抗战文化城却是一个例外。1938年,随着武汉、广州相继沦陷,炮火席卷大半个中国,“战争和地理因素促使桂林迅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加上政治因素造成大批文化人才的聚集,在一个很短时期形成了大后方一个文化中心点”。

  “他们把舞台当做炮台,把剧场当做战场。有着共同的理念——戏剧是宣传抗战的重要武器。”80多年后,欧阳予倩外孙、田汉之孙欧阳维重访桂林,看到修缮一新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恍若回到先辈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广西省立艺术馆。记者 游拥军 摄

  1944年,西南剧展在新落成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开幕。欧阳予倩、田汉等人组织西南多省上千名戏剧人,演出了近百日、上百场戏剧,场面壮观、声势浩大,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盛举”。


  《广西日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特刊。资料图片

  “外公他们排戏期间,正是敌机频繁轰炸时,他们躲进防空洞排练。在那样的处境下他们更坚定了用艺术唤起民众、用文化抗击侵略的信念。他们用直抵人心、接地气、创新的剧目点燃人们抗战热情,将舞台化作抗战的烽火台。”欧阳维说。

  有人以舞台为阵,有人以文字为枪、笔墨为锋,烽火硝烟起,弦歌化为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初到桂林的艾青,写下饱含爱国情怀的诗作《我爱这土地》。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巴金在《做一个战士》中写道,他用散文记录了日军侵略铁证。

  “从这时开始,我才觉得新闻记者的笔,是一种最锐利的为人民服务的武器。”夏衍在《记<救亡日报>在桂林》中感慨。由郭沫若、夏衍等创办的《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后,大力传递抗战的火种。报纸中的犀利笔墨和深刻内容,如火炬般照亮民众心扉。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是徐悲鸿画作《风雨鸡鸣》的题款,他在桂林创作了大量画作,并以义卖为抗战筹集资金。

  徐悲鸿画作《风雨鸡鸣》。资料图片

  “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许多文化人士变成了文化战士。

  青山绿水间,战火硝烟里,文艺家们将文字、音符、画卷,都化作射向敌人的子弹。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至1944年,桂林会聚的文化名人不下千人。书店、出版社林立,报纸、刊物琳琅满目,图书出版占据国内半壁江山;文化团体蓬勃,文化活动活跃,音乐会等各类演出超过300场……

  桂林,成了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城。

  丹心照汗青

  “谁不爱国?谁不爱家?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我们要报仇,我们忍不下……”1938年,音乐家张曙在桂林创作抗战歌曲时遭遇轰炸壮烈牺牲,遗作《我们要报仇》《负伤战士歌》成为他壮丽生命的不朽绝唱。

  张曙墓园。记者 秦雯 摄

  团结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火炬公唱大会”,万众一“声”,气壮山河。成千上万人手持火把上街游行,唱各种救亡抗战歌曲,万人空巷、民心振奋。

  冒着敌人的炮火,桂林图书馆13名馆员冒死护送7万多册书籍转移,没有遗失一本,用生命守护文化血脉……

  今年107岁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专家魏华龄认为,文化抗战唤起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团结、锤炼了民族意志,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风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流砥柱,爱国主义是主旋律,引领文化人士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

  作家艾芜在桂林5年,生计维艰,在防空洞中也笔耕不辍,共写出各类小说80余篇。

  《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时,报社人员没有工资,没有稿费,全社人员艰苦创业,办成影响力大报。

  《救亡日报》旧址。记者 游拥军 摄

  西南剧展持续3个多月,上千人居无定所,干脆在泥地上铺稻草过夜。正如《西南剧展会歌》所唱:“忍着饥,耐着寒,倍历创伤;流过汗,流过血,还有死亡!为的是:团结!奋起!为的是:自由解放!”

  从事抗战文化研究40余载的专家杨益群,病榻之上整理出版《桂林!桂林!中国文艺抗战》。他说:“文化是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抗战文化也是中国人勇气、智慧和意志的源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桂林抗战文化城在中国抗战史中留下光辉一页,也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吾辈许高歌

  秋日的叠彩山下,桂林首家溶洞书店——木龙书院依山而建,洞外漓江悠悠,洞内书香四溢。步入书院,只见上万册藏书依洞归置,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

  当年,陶行知在桂林创办“岩洞教育”,木龙洞就是“岩洞教育”十八洞之一。如今,岩洞被打造成了文化旅游景点,迎接天南地北的游客。“我们挖掘‘岩洞教育’内涵,以独特的岩洞空间、丰富的藏书和阅读活动,将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先辈的坚韧精神。”站在书店里,面对络绎不绝的游人,木龙书院院长彭为骄傲地说。

  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高地,促进文化旅游提升发展,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内容之一。

  昔日,桂林抗战文化城,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而今,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何以桂林?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桂林视察时,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光荣使命。

  创新,奏响山水与人文的交响,成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生动注脚。

  举办过西南剧展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如今已经是桂林地标性建筑和网红打卡点。红墙上,象征美术、戏剧、音乐的三座浮雕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大门外,不时有游客前来拍照留影。此间的居民对此习以为常,他们都知道,这座修缮一新的两层建筑,即将迎来第四届桂林艺术节。届时,会有更多的游客在这里聚集。

  桂林山水和戏剧艺术如何相互成就?桂林艺术节用此前3年的时间给出了答案:把剧场放在山水之间,让戏剧在山水间发生。“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山水的金字招牌。在桂林艺术节上,它们又变成了打破剧场局限、构建多元空间的奇美舞台。东西巷街头、象山公园、七星岩溶洞中……桂林可以处处是舞台,让市民和游客随意驻足观演,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

  2024年的《戏剧春秋》与1944年的同名剧目回响。记者 梁凯昌 摄

  据统计,在2024年10月桂林艺术节举办的当月,桂林接待游客总人数约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6%;其中入境游客约1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80%。世界各地的游客会聚在山水间,“因戏剧、为艺术而奔赴一座城”。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明则是诠释城市灵魂的最佳载体。先辈的精神与智慧已积淀为城市的底气。从桂林艺术节到文旅产业升级,桂林正积极提升国际化、年轻态的城市新形象,打造诚信旅游品牌。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向新而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凌世君说。

  心有凌云志,吾辈许高歌。桂林,将以更大的气度和格局,迎接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心有凌云志,吾辈许高歌。桂林,正以鸿鹄之志,呼唤万众一“声”,奏响奋进凯歌。

  广西日报栏目创作团队

  总策划丨刘昆

  统筹丨李宇宁 覃江宜

  视觉丨刘恒 蓝敏

  执行丨秦雯 林雪娜 刘豫 刘山 孙鹏远 柳思羽 覃浏榴 潘剑

  美编丨王靖 岑泓蓉 李云 甘容下 周海笑 甘伶玲

  摄影丨游拥军 金翔义

  


责任编辑: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