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别样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考察

来源: 广西云-广西日报 2025-08-21 11:23:20 我来说说 阅读

八桂大地,红色热土。 作为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省份之一,广西拥有大量珍贵的革命遗迹遗址,红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进入新时代,广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全力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打造一批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红色八月,记者深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覆盖的全州、灌阳、兴安、资源、龙胜等县,探寻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鲜活经验,通过宣传赋能,进一步打响广西红色旅游品牌。

全 州

红色旅游融出新活力

在全州县的崇山峻岭中,一座十面旗帜相互重叠簇拥着一颗红色五角星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成为红色教育热门“打卡地”。冯晓 摄

走进纪念园,讲解员正向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们讲解长征故事,展厅内循环播放的《血战湘江突重围》3D电影历史纪录片,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019年建成以来,纪念园成为红色教育热门“打卡地”,累计接待游客980万余人次。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全州县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主战场,红军的足迹遍及全县18个乡镇,红色资源数量居桂林市首位。

近年来,全州县对168处革命遗址遗存进行挖掘保护,修建了湘江战役步行体验道路、红色驿站等设施,打造了40多处“红色地标”,成为全国首批十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之一。

图为全州县凤凰镇大坪渡口。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徐天保 梁凯昌 冯耀华 王希 摄

全州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全州推出“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文创”“红色旅游+体育”“红色旅游+演艺”“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多种模式,持续推动红色旅游多元化、融合化、高质量发展。

以葡萄种植为特色的才湾镇毛竹山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村民在采摘葡萄。唐广东 摄

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连片种植的葡萄园。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李耿 通讯员 唐广东

“这几年游客变多了,我们的收入也上涨了!”村民王德利乘着旅游东风,种了十几亩葡萄,还开起了小卖部,售卖的禾花鱼、油茶等特产深受青睐。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州县旅游总人数440.29万人次,同比增长22.17%;旅游总消费46.65亿元,同比增长25.99%,其中,红色旅游人数272.9万人次,占总体61.9%。

灌 阳

“红色引擎”驱动新发展

灌阳县是红军长征由湘入桂的第一个县,也是最先打响湘江战役之地。1931年至1934年间,红军曾三过灌阳,足迹遍及全县400多个村庄。

近年来,灌阳县承建了红军长征入桂关口遗址保护利用、湘江战役战场遗址保护展示等项目。同时还融合红色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将长征步道串联起附近的北流村“红军街”、桂岩村、玉溪村、月岭古民居等革命遗址和景区,积极打造“红色+研学”“红色+廉政”“红色+古村落”等特色旅游线路,驱动红色旅游发展。

北流村红军街。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徐天保 摄

“这些年到纪念园进行研学、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的讲解员告诉记者,纪念园开馆以来,已成为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社会各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至今接待游客达466万人次。

图源: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目前,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等43处遗址已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精品线路与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各类红色教育和研学活动在当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红色旅游的兴起,也有力带动周边业态蓬勃发展。在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村民们通过开设农家乐、销售红色文化纪念品等方式,实现多元增收。“随着更多红色景点的建成开放,村民生活会越来越好。”和睦村党支书蒋军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下立湾屯古朴美丽。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徐天保 摄

走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灌阳县将推动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让红色旅游持续焕发生命力。

兴 安

串珠成链澎湃新动能

正值暑期,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前游人如织,红色旅游热潮高涨。“早有听闻湘江战役的光辉历史,到现场深入体会之后,感到深深的震撼。”广东游客覃先生如是说。

“2025年至今,园区已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的工作人员介绍。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兴安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兴安县“红色”区域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红军长征经过该县7个乡(镇),留下红色遗址遗存33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兴安县承建了界首镇红色古镇暨历史文化名镇项目、红军长征界首渡江遗址公园项目、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遗址项目、金石红军故道项目、桂林市湘江战役步行体验道路建设项目(兴安段)等5个重点项目,将散落在全县各地的红色点位串珠成链。

图为兴安县界首渡江遗址公园主题雕塑《一往无前》,生动展示了红军将士抢渡湘江的英姿。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徐天保 摄

“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将界首镇的渡口遗址、红军堂,华江瑶族乡的千家寺红军标语楼、老山界,溶江镇的新文村红色遗迹等紧密相连,形成了全域覆盖的红色旅游格局。”兴安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王杰介绍。

界首渡江遗址公园胜利广场雕塑。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徐天保 摄

与此同时,兴安县还创新推出红色研学体验课、红色革命舞台剧,吸引众多游客体验。红色革命舞台剧《血色湘江》经过轻量化改编后在纪念碑园驻场演出,截至目前已上演110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

接下来,兴安县将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持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资 源

“红绿”交融走出新路径

地处老山界脚下的资源县,不仅坐拥丹霞八角寨、五排河等自然奇观,还有随处可见的长征足迹,是一片红色热土。

走进资源县中峰镇,“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等标语映入眼帘,革命题材墙绘、主题雕塑与红色遗址相互映衬,庄严肃穆,浓厚的红色氛围吸引着大批研学团队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孩子在这里深入了解长征故事,比课本教育更生动,对成长非常有益。”湖北游客黄女士说。

近年来,资源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底蕴,结合特色生态资源,走出一条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油榨坪公堂。资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龙溪土地庙。资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红军井。资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连心桥。资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我们将油榨坪公堂、红军井、长征步道等系列红军长征旧址遗址串点成线、连片开发,开展系列研学活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资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喻春介绍,今年上半年,资源县接待红色旅游游客同比增长16.3%,红色旅游总收入同比增15.7%。

位于老山界脚下的塘洞村,是当年红军翻越老山界后较早到达的村庄。如今,塘洞村依托“红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增收和周边农家乐发展。

位于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的老山界·明仕山居,是乡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资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村民陈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村里土货销路不用愁,红米饭、南瓜汤、野韭菜成了颇受游客欢迎的‘红军餐’,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凭借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特色,资源县还充分挖掘山高、林密、水富等优势资源,推出漂流、飞拉达、户外露营等生态体验项目,让“红绿”融合的文章越做越活。

龙 胜

精品线路承载新梦想

提到龙胜各族自治县,人们常常会想到闻名世界的龙脊梯田,而散落在这里的红色印记,亦如星辰般闪耀。

龙胜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党的民族政策最早成功实践的地方。

龙胜泗水乡周家村红军岩上的标语:红军绝对保护傜民。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凯昌 摄

“红军过龙胜,留下了红军楼、红军岩、瑶民感恩石刻等红色足迹,是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相融合的生动写照。”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这些红色遗迹不仅被保留了下来,更成为龙胜一笔宝贵财富。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以来,龙胜以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为中心,以红军长征过瑶寨、苗寨、侗寨为轴线,以江底感恩石刻诗、泗水红军岩、马堤万人界、伟江红军桥、乐江河口战斗旧址、平等红军楼6个现场教学点为基础,结合龙脊梯田、龙胜温泉、布尼梯田及南山草原景区,打造了“一心三轴六点”精品路线,推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龙胜乐江镇江口村建成了红军鼓楼、红军广场等纪念设施,通过红色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凯昌 摄

大寨村凭借梯田景观、红瑶风情和红色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今年上半年,大寨村预计接待游客24.05万人次,营业收入1294.88万元。

龙胜大寨梯田风光。

在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秦新发,看到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后,选择回到村里从事旅游业,先是做讲解员,后来又开起了民宿。“现在我们家的收入十分可观,随着旅游越来越旺,日子将更加有盼头。”秦新发自豪地说。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推动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民族文化等深度融合发展,为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报纸版面。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