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蚊媒传播疾病,8月16日,桂林在象山区、七星区、叠彩区、秀峰区、雁山区、临桂区6城区同步开展灭蚊行动,对老旧小区、蚊子孳生较多的地方进行全方位消杀,全力守护市民健康。本次行动初步安排两轮消杀,每轮消杀预计持续9天。
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在墙面开展滞留喷洒消杀
当天下午,记者在象山区翠竹苑小区看到,消杀工作人员戴着口罩,互相配合,有的手持喷雾枪对小区绿化带、垃圾桶、沟渠等重点区域进行作业,有的在各类积水处投放灭蚊幼颗粒……现场消杀作业有条不紊地进行。
“针对老旧小区的不同区域,我们使用了超低容量喷雾、热烟雾、滞留喷洒、投放灭蚊幼颗粒四种方法灭蚊,力求最大限度杀死蚊子,有效预防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疟疾、基孔肯雅热。”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超低容量喷雾呈悬浮状飘浮在空气中,能杀死正在飞行的蚊子。热烟雾通过加热药液产生烟雾,是杀灭灌木丛成蚊的利器。滞留喷洒则是将药剂作用在墙面和植物上,成蚊一旦接触就会死亡。为杜绝后患,蚊子的卵和幼虫也要一并消灭。灭蚊幼颗粒投放在水中,可以有效消灭蚊子幼虫,作用时间长达半个月,减少成蚊的孳生。
热烟雾通过加热药液产生烟雾,是灭灌木丛成蚊的利器
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从7月开始,我市在开展“四害”生态学监测的同时,增加了蚊媒生态学监测点位。依据相关监测结果,本次灭蚊行动出动18支消杀队伍,共对全市6城区400多个点位进行全方位消杀,将在蚊子活跃的高峰期早上6:00—9:00、下午6:00以后进行作业。消杀作业前将通过多种渠道告知居民,请居民不要恐慌,积极配合与支持,确保消杀作业顺利实施。
市卫生健康部门向广大市民倡议,增强卫生意识,及时清理阳台、院落、工地等区域的限制容器,家中水缸、水生植物应每3—5天换水一次,社区沟渠、洼地应保持畅通,妥善处理废弃容器,减少蚊虫孳生;做好个人防护,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必要时选用电蚊拍、蚊香、驱蚊液等,前往公园、漓江沿岸等绿植密集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蚊剂。此外,非必要不前往疫情流行地,从流行区返回后要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14天内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等。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张婷婷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