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水间 “燃”起桨板热
专业人士提醒:桨板绝非“零门槛” 先保安全再畅玩
盛夏的桂林,骄阳映碧波,“山水甲天下”的画卷中正涌动着一股桨板运动热潮。这项集亲近自然与强身健体于一体的时尚运动,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市民加入,更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成为今夏当之无愧的“水上顶流”。从曾经的小众竞技项目到如今的大众休闲选择,桨板运动的火爆正为桂林水上运动市场注入新活力。
桨板运动在桂林日渐流行
桂林素有“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美誉,得益于丰沛的水资源,桨板运动如今在桂林也逐渐流行起来——
清晨的漓江被薄雾轻笼,桨板悄然划破镜面般的水面,喀斯特山峰的黛色轮廓在水中随波微漾;傍晚的两江四湖华灯次第亮起,桨板上的身影与岸边霓虹、水中倒影交相辉映,织就一幅幅流动的光影画卷。
日前,记者来到伏波山旁的桂林冬泳协会训练场。此时,岸边挤满了前来与漓江亲水的市民游客。
市民王先生是其中之一,手持桨板的他告诉记者:“我今年刚‘入坑’桨板,是在社交平台上被种草的。这项运动挺酷炫,配上我们桂林山水特别出片,让人欲罢不能!”
记者发现,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桂林桨板#相关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博主镜头下的作品频频出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像一张张“水上请柬”,吸引着无数水上运动爱好者慕名而来。
桂林桨板协会会长张铁翎在接受采访时说:“桂林的水域条件在全国都属顶尖,漓江、桃花江等多数河段水流平缓如镜,水深多在1至3米,既无湍急险滩,又避开了浅滩礁石,加之两岸峰林叠翠,四季风光各异,堪称桨板运动的‘天然竞技场’与‘景观长廊’。特别是伏波山到逍遥楼的这段水域,视野开阔、风景集中,已成为桨板爱好者的‘黄金打卡地’。”
张铁翎介绍,今年入夏以来,参加桨板体验和培训的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协会组织的常规活动需提前一周预约,周末场次更是“秒空”。
桨板装备“划”热夏日经济
桨板运动的流行,不仅丰富了桂林的水上旅游业态,也为桂林水上运动市场注入了新动能。记者走访发现,桂林市区及周边已形成完整的桨板产业链,从装备销售到培训服务,从周边产品到影像拍摄,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七星区穿山东路上一家户外用品店的店员李女士介绍,今年的桨板销售火得超出预期。她观察发现,购买桨板的消费者以25岁至40岁为主,有的人会一次性购入两三块板,打算组团“玩水”。
除了基础装备,桨板运动还带动了防水手机袋、速干防晒衣、水下运动相机等周边产品的热销。不少商家还推出“一站式套装”,方便新手置办全套装备。桨板租赁服务同样抢手,一天不到百元的价格,深受游客和尝鲜者青睐。更有商家嗅到商机,推出跟拍定制服务,用无人机和水下镜头为桨板爱好者记录与山水同框的精彩瞬间。
张铁翎经营的皮划艇俱乐部也见证了桨板热潮的崛起。他介绍,5年前他们刚引进桨板时,还得一遍遍跟客人解释“这不是冲浪板,是站立划水的桨板”。去年起玩桨板的人明显多了,到今年夏天则“现象级爆发”,他们的会员也翻了3倍以上。“为满足不同需求,俱乐部还延伸出桨板瑜伽、桨板冥想等创新项目。”
家住三多路的陈先生向记者分享了他的“入坑”故事:“最初只是在漓江边试玩了一次,没想到一站上桨板就上瘾了。360度无死角的山水画卷随桨而动,那种人与自然相融的松弛感,平日里很难体会得到。”陈先生骄傲地说,自己已从入门板升级到专业竞速板,每周都会和“板友”沿漓江开展短途“巡航”。
专家提醒:桨板绝非“零门槛”
随着桨板运动的快速普及,相关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安全永远是底线,没有安全,所有乐趣都无从谈起。”张铁翎表示,桨板看似简单,实则对平衡感、水域判断力都有要求,更潜藏着落水、碰撞等风险。比如漓江部分水域是游船主航道,往来船只掀起的浪看似不大,但依然能让站在桨板上的人失去平衡;有些浅滩看似平静,水下却可能有岩石暗礁或是暗流,一旦摔倒很容易受伤。因此,进行桨板运动时,必须全程避开航道,并穿戴符合标准的救生衣。
对于新手,张铁翎特别提醒:务必选择有资质的经营场所,首次体验必须在教练一对一指导下进行;儿童体验桨板必须选用儿童专用救生衣,并且必须系紧卡扣才能下水;坚决不独自前往陌生水域,最好3人以上结伴而行;提前查好水域地图,避开航道、泄洪口、水电站下游等危险区;出发前查看天气预报,遇雷雨、大风预警等坚决取消;新手别学网红做高难度动作,先练稳再求“帅”;身上必带高频救生哨,手机装进双重防水袋并提前存好紧急联系方式。
张铁翎表示,协会愿意联合企业、教练制定行业规范,让桨板运动既能热起来,更能走得远。未来,协会还计划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安全桨板”系列公益活动,免费提供基础教学并做好安全宣传。
张铁翎认为,桨板绝非“零门槛”的娱乐,参与者们不妨慢一点,先学安全知识,再练划水技巧,让救生衣成为“出片”的标配,让谨慎心胜过“打卡”的冲动。
记者刘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