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八办”:敌后“红色堡垒”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5-08-14 10:33:01 我来说说 阅读

  桂林“八办”旧址院内景象。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二楼房间,一部老式的木质外壳电台静静安放在简易的竹木桌子上。

  一个个按照历史复原的房间,原汁原味地重现了桂林“八办”风貌。

  馆内展出当年部分在桂林“八办”工作过或是与桂林“八办”有交集的同志照片。

  本报记者陈静 文/摄

  在桂林市城区中山北路96号,一座古朴的桂北民居静静矗立。青砖黛瓦,木格花窗,两层小楼透着岁月的敦厚与安宁。若不细看门楣上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匾额,或许无人知晓,这座看似寻常的老宅,曾见证过怎样一段风云激荡的抗战岁月。

  这里原是“万祥醩坊”,老房东黄旷达经营酒铺的寻常院落。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浪潮中,它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在民族危亡之际,这座小楼化作抗战烽火中的一盏明灯。周恩来三度来桂,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运筹帷幄;叶剑英、李克农等革命先辈以此为枢纽奔走联络,团结各界抗日力量;桂林文化城的救亡运动在办事处指导下如火如荼,文人志士以笔为枪,民众同仇敌忾。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为连接中共中央与南方抗战前线的关键纽带,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80多年沧桑巨变,昔日的“万祥醩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我们走进这座小楼,触摸斑驳的木梯、凝望泛黄的电报,仿佛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抗战的号角,是民族的呐喊,更是一代共产党人与桂林人民共同谱写的热血篇章。在抗战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重回这座“红色堡垒”,聆听它无声的诉说,铭记那段永不褪色的峥嵘岁月。

  老宅藏着动人心魄的烽火岁月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这座小楼。这座两层的小楼经过重修改建,已变成一座抗战旧址纪念馆。在后面新建的展出大厅的展柜内,陈列着当年“八办”工作人员使用过的发报机、手枪、毛巾等实物,一张张日军入侵桂林时屠戮百姓、遍地焦土的图片让人静默沉思,展示墙上那一个个革命烈士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

  恰逢暑假,展厅里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前来观展。家住临桂区的张先生,读初中时多次在老师带领下参观桂林“八办”,了解桂林抗战历史。如今,他再次来到这里,感觉又有新的收获。“作为一个桂林人,是必须知道这段历史的,下次要带自己的孩子来看看。”

  徜徉馆内,硝烟炮火、摇旗呐喊、抗日歌声……那段历史仿佛重现眼前,带着参观者回溯到80多年前。

  “1938年11月,桂北路138号一家名为‘万祥醩坊’的酒坊歇业了,然后挂出了‘第十八集团军桂林办事处’的牌子,一些穿灰布军装、打绑腿、戴八路袖章的中青年人进驻这里,一张张朴实而诚恳的脸孔,一个个昂首挺胸、充满自信的身影,给乱象纷呈的桂林城带来一种全新的气息。”记者在一本名为《漓水烽烟——纪念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五十周年革命回忆录专辑》中找到了描述当年桂林“八办”刚成立时的情景。

  桂林“八办”之所以选择这个地址,有着周详的考虑:北面一街之隔,是国民党桂林行营;南面不远处则是广西省政府所在地,这样既与当局打交道方便,又使国民党特务不敢轻举妄动。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文丰义讲述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逃难的人大批流入广西。而中共南方局早在1938年8月9日蒋介石决定放弃武汉时,就已打算在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

  很快,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刘恕奉命来到桂林“打前站”。刘恕与党外友好人士熊子民为了找到合适的房子展开了勘察,可找了很久都没有合适的。有一天,刘恕想起在上海时认识的吴淞铁路工厂钳工老张,听说他随工厂迁到了桂林,刘恕就跑到工厂门口等老张。见到老张后,刘恕说想在桂林租用几间房子。老张赶紧推荐:“我的一个朋友在广西银行当经理,通过他或许可以找到。”

  在广西银行经理黄昌炎的引荐下,刘恕等人找到了桂北路138号的“万祥醩坊”。不过因为遭了火灾,醩坊还在重建。房东黄旷达建议等完工后再来租。刘恕赶紧说:“我们急需房子,让我们住下后再慢慢完工。”双方当即签订了租房契约。

  担任过桂林“八办”电台台长的刘澄清老人回忆说:“醩坊分为前院和后院,刘恕花了两担谷子租了前院。双方还商量好,前院留下一小块地方卖酒,其他的供八路军办事处用,后院则留给黄旷达一家生活。”刘恕之所以对这栋两层楼的砖木房屋“情有独钟”,其实是看中它能起到一定的掩护作用。

  租下“万祥醩坊”后,刘恕又到阳朔租了八间房,作为仓库。在离城7公里的路莫村,他又租了几间房作为招待所和安置家属。至此,桂林“八办”终于具备了成立的基础条件。

  1938年11月中旬,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李克农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及《新华日报》部分人员一路艰辛抵达桂林,住进了“万祥醩坊”。不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

  桂林“八办”:敌后红色指挥部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以后,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桂林成为西南一带主要的后方城市之一。各地转移与迁徙人员大量汇聚桂林,一时间,桂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后方“文化中心”。

  成立后的桂林“八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担负起直接领导广西地方党组织工作的任务。为使广西各地的地方党组织更加扎实、具体开展工作,充分利用以广西为主要抗日宣传阵地的西南一带较好的群众基础(中共中央很早就派出代表在这一带开展统战工作),中共南方局根据实际需要,开始着手将广西省工委等地方党组织进行合理调整。

  记者从《抗战时期的桂林“八办”》一书中找到这样的论述:“桂林‘八办’是中国共产党以八路军的名义设立在南方国民党统治区的公开合法的办事机构。它负责公开办理交通联络、筹运军需物资、接待并输送抗日人员等军务活动,同时它作为南方局的一个秘密派出机关,担负着秘密从事党的各项组织与领导工作的任务。”

  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研究文集》中有这样的描述: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曾3次来到桂林,主要是做桂系的统战工作,同时会见进步文化团体和民主人士,并指导办事处的工作。在南方局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办事处与桂系地方实力派、国民党民主人士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营造了一个一度相对宽松的环境,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来到桂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使桂林成为蜚声中外的抗战文化名城。

  记者在馆内展出的大量图片和史料中看到,当时我党我军的抗战物资十分紧缺,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利用我党与桂系的统战关系,以及广西可通往越南这条当时中国内陆通往海外唯一国际通道的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为延安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前线筹集和转运各种急需的抗战物资。这些物资有汽车、汽油、枪支、弹药、棉衣、棉被、通信器材、医疗器具、药品等,多达数百种。短期内为延安和我党领导的抗日前线筹集和转运了几百个车次的军需物资,及时解了我党我军的燃眉之急。

  桂林城北的路莫村作为军需物资转运站、仓库、接待过往人员的招待所和抗日救亡工作室,还增设了机要电台。办事处工作人员有100多人。从这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护送了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进步人士以及爱国华侨到抗日前线和延安。

  同时,桂林“八办”还通过中共地下党活动,直接影响着华侨所在国的反侵略斗争,支援了东南亚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由此可见,当年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不仅充分利用桂林的特殊地理优势和特殊政治环境,积极领导桂林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而且还利用领导南方各省及海外南洋一带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有利条件,抓住桂林抗战文化能够向海外辐射的作用,直接促进了中国抗战文化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有机联系,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互相沟通、理解以及互相声援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桥梁。

  桂林“八办”在其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出色地履行了使命,成为西南大后方抗日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其为后来桂林地区抗日进步力量的继续发展,以及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在桂林的再度兴起,准备了条件和力量。

  记者探访:旧醩坊里的革命印记

  从桂林“八办”大门左侧的小门进入,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半人多高的老式柜台和酒坛子,然后便是警卫室,当年到“八办”联系工作的人都要在这里办理手续。再往里走一点,值班室、阅览室、救亡室等用途不同的小房间进入眼帘。木质墙壁上挂着不少老照片、旧物件以及当年工作人员亲笔书写的学习标语。

  再往里走一点,是一个不算大的院落,院中绿色盆栽生长茂盛。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便进入了当年工作人员休息、交谈、娱乐和学习的地方。

  小阁楼的休息厅里,放着两套竹椅、竹茶几,是当年用过的样式。穿过休息厅,可以看到当年的会议室、李克农办公室,还有周恩来到桂林时暂住的地方。除了这些房间,后院的建筑里还设有秘密电台室、秘书室、警卫班战士宿舍、娱乐室等。一个个按照历史复原的房间,原汁原味地重现了当年桂林“八办”的风貌。

  在桂林“八办”二楼,有一间不起眼的房间,一部老式的木质外壳电台静静安放在简易的竹木桌子上,锈迹已经爬满了电键,另一边的电线胶皮也已开始剥落。但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一部不起眼的电台,承载了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重任。解说员告诉记者,如今展出的是一部完整的电台,有电台、电线、电键、手摇发电机等设备。而在当年,天线隐蔽在墙壁里,电台和电键暗藏在房间衣柜的隔层里,从表面看,这个房间就只是个摆放着床铺、桌子、衣柜的普通房间。

  “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和检查,‘八办’设有公开和秘密的两套电台。”解说员告诉记者。《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中也有记载:“当时桂林‘八办’的电台主要与延安的党中央、重庆的南方局、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我党设在各地的通讯处,以及南方各省委、香港、海外南洋一带地下党组织的电台直接联络。当年博古(秦邦宪)、张文彬、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人胡志明等重要人物都曾得到办事处派出秘密交通员的护送。”

  令人痛心的是,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桂林政治形势急剧恶化。1月20日,桂林“八办”被迫撤销,工作人员撤离桂林,后顺利抵达延安。

  小楼的涅槃重生和世纪回响

  战火无情。1944年桂林沦陷时,“万祥醩坊”在日军的炮火中化为废墟,只留下断壁残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建筑才得以按原貌重建,涅槃重生。

  如今,桂林“八办”旧址不仅保存完好,更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新建的3820平方米陈列馆集展览、研究、文物保管于一体,以“抗日烽火映桂林”为主题,通过1300余张历史照片、200多件珍贵文物,结合仿真场景、电子沙盘、多维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桂林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战史诗,让那段“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独特历史重现在世人眼前。

  80多年后的今天,参观者依然络绎不绝地走进这座古朴的院落。那些历经沧桑的木栏杆、漆皮斑驳的老桌椅、泛黄的黑白照片,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永不褪色的岁月。当人们轻轻抚摸这些历史遗存,仿佛能听见当年革命者坚定的脚步声,看见爱国志士们挥毫泼墨的激昂身影。

  如今,这座小楼早已超越了建筑的本身意义,它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是一曲永不落幕的抗战壮歌。对桂林人而言,这段历史不仅铭刻在纪念馆的展板上,更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每当微风拂过院中的窗格,仿佛仍在传颂着那个烽火连天却信念如磐的年代,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珍视和平,更要砥砺前行。在这片英雄的热土上,八路军办事处的精神火炬,将永远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