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紫萍(左一)指导群众发展麻竹种植,陈映霞摄。
在永福县堡里镇河东村,田间地头、代表联络站,总有一位女性在忙碌而坚定地奔忙。她是吕紫萍,村民信赖的“领头雁”——河东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扎根基层、倾听民声的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多年来,吕紫萍始终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以党员和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为荣,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书写着新时代基层代表的履职答卷。
建强履职主阵地,筑牢民意“连心桥”。作为河东村党支部书记和人大代表,吕紫萍充分发挥“党员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与夯实代表履职根基紧密结合。她始终以党员的“第一身份”和代表的“法定职责”双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务管理和代表履职中,她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党建+代表履职”品牌联创共建,例如在村党支部活动中融入代表履职学习,在代表小组活动中强化党员带头作用。她坚持把民主集中制贯穿始终,将人大代表联络站收集民意的功能与村“两委”议事决策机制有机融合。村里的重大决策、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依托联络站平台和代表活动,组织班子成员、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反复商议,通过深入走访、座谈调研等方式汇集民智,确保每一项决定都凝聚共识、经得起民心检验。“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的“三公”原则,让她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信赖,也在党建引领下,汇聚起“代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强大合力,为代表依法高效履职筑牢了坚实的组织根基。
聚焦产业解民忧,当好民意“代言人”。“群众的致富路,就是代表的履职路。”这是吕紫萍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将目光紧紧聚焦在河东村的罗汉果主导产业上,把田间地头当作自己的履职现场和调研基地。她经常组织或参与代表小组在产业一线的视察调研活动,深入罗汉果种植基地,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精准捕捉他们在种植、销售等环节的“急难愁盼”。她深知,产业发展关乎村民切身利益,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作为人大代表,她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联络站收集和调研掌握的翔实情况,转化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她向县人大提交了《关于放宽红线范围增加罗汉果种植土地面积的建议》《关于在山区修建罗汉果产业路的建议》等,这些满载基层呼声的建议,得到了县人大常委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不仅为河东村产业扫除了障碍,更在全县层面贡献了宝贵的“人大智慧”和基层实践。
扎根一线办实事,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从修复水毁道路到架起便民桥梁,从解决饮水难题到推动产业升级,吕紫萍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履职的核心。她结合代表主题活动,如“助力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等,用脚步丈量河东村的每一寸土地,深入了解村民需求。她深知,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她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动员选区人大代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凝聚各方力量,统筹修复了7条罗汉果产业基地水毁道路,新建了2条产业路,畅通了“致富果”出山的通道。荒田桥的架设、大塘屯饮水工程的建成,解决了群众多年的心病。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如同强劲引擎,不仅推动了罗汉果产业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油茶、麻竹等特色种植,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幸福感显著提升。这些实绩,是她作为人大代表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的生动体现,也是“党建带履职、履职促发展”品牌效应的最好印证。
吕紫萍代表将党员的先锋本色与人大代表的为民情怀深度融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用担当与奉献书写着“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生动答卷。(陈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