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之畔,算力浪潮奔涌;山水之间,智慧图景铺展。
从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的加紧建设,到工厂车间里精准检测的智能设备;从景区里与游客互动的人形机器人,到政务服务中的“秒级响应”AI助手……
今年以来,桂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积极构建完备的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在打造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先导区道路上稳步前行。
算力筑基强支撑 创新生态筑基石
在桂林经开区,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建设正酣:一阶段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已完成,一排排机柜整齐排列,技术人员正在监控室调试设备,预计7月底完成验收;二阶段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加紧进行内部装修。作为自治区级大数据副中心、桂林市级大数据中心及东盟与湘粤地区数据灾备中心,该中心是桂林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是桂林建设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燃料”,桂林早已布局。
2012年桂林市启动数字基建,将人工智能产业列为重点培育对象,2019年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成后,共有可租用机柜876个;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我市政务云、警务云、医疗云、金融云的重要承载基础,为全市政务云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上云服务。2021年,一期项目通过数据中心场地基础设施国家A级认证,成为广西首个获此认证的数据中心。
今年2月,一期项目成功部署“桂林版昇腾DeepSeek”大模型,实现了DeepSeek R1大模型AI赋能企业、调用本地数据库、联网查询推理分析等功能,目前主要面对政府部门和企业开放,为我市各行业带来全新的应用场景。
桂林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不仅限于具体应用场景的落地,更在于构建完善的链条生态。今年初,桂林多所高校相继挂牌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教融合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市主要领导多次率队招商,链接优质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产业,助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政策引领促智造 智能转型提效能
在桂林,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走进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工厂,智能全自动叠码横剪线正高效运转,铁芯制作的多道工序被集成于一套设备,物料通过智能仓储系统自动配送,偌大的车间里仅需零星工人监控——这是桂林首个“零碳工厂”和“5G工厂”的日常图景。
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标杆企业,公司通过AI驱动的生产流程优化系统和智能仓储系统,企业高端干式变压器数字化工厂的产能提升136%,人均产出额递增约162%,人均产量递增约131%,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广西奥瑞金是一家专注于金属制罐技术研发、金属包装制品(铝制两片易拉罐)设计、制造与销售的科技型公司。在AI融合方面,公司引入了高速视觉检测仪,该检测仪可对产品进行360°无死角检测,精准识别外观与内部缺陷,并剔除不良产品,同时分析汇总数据,为生产决策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借助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开源优势,企业模型训练成本大幅降低,技术迭代速度显著提升。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借助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公司的尿液分析仪通过多模型混合细胞识别技术,将识别率从80%提升至96%,能更准确地分析医疗检测报告,达到国内首创、世界先进的水平。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背后,是政策的有力推动。
上半年,桂林市工信局发布《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桂林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确提出,桂林市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开展“丰富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等12项举措,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带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27年,全市形成30个标志性智能产品,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文旅融合添活力 科技赋能新体验
今年3月,桂林市政府与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人民网将充分发挥中央网络媒体优势,以推动“AI游桂林”项目为契机,在桂林深耕“人工智能+文旅”,积极拓展应用服务场景,为数字经济、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龙脊梯田景区,龙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学中心面向公众开放,中心通过“科技+教育+旅游+民族文化”四位一体研学模式,打造机器人数字影院、龙虎鏖战漫游剧场、科创研学实践工坊等七大核心体验空间,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龙脊梯田生态文化、多民族风情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互动性更强的智能化体验。
不止于此,桂林各大景区纷纷引入AI技术,让科技与文旅碰撞出奇妙火花。4月中下旬,阳朔遇龙河景区工农桥码头上,广西首台宇树科技G1 EDU人形机器人亮相,高1.32米、重约35公斤的机器人灵活性极高,能与游客互动,还能在关键区域独立巡逻,提升安全管理效率。
暑期来临,“科技+文旅”新玩法更是遍地开花。象山景区二号门,AI拉花咖啡机器人凭借双机械臂精准勾勒出象鼻山、漓江竹筏图案,让游客手持“山水咖啡”合影;阳朔遇龙河景区的“智能员工”机器狗,能与游客互动、表演高难度动作,通过语音交互疏导客流、指引路线;漓江景区的“AI文创旧报纸拍摄机”深受青睐,游客站在机器前,可一键生成“桂林山水头条”旧报纸照片,成为独特的旅游纪念品。
政务服务智能化 便民利企提质效
“24小时在线,秒级响应咨询,太方便了!”
近日,通过“桂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微信公众号的“AI—小象”入口,某企业工作人员快速获取投标流程指引,对这款新上线的AI咨询助手赞不绝口。“小象”依托中国移动算力资源和移动云平台,融合DeepSeek大语言模型与公共资源交易全场景大数据,构建覆盖招标、投标、开标等全流程的知识库体系,可以为企业和办事群众提供专业化智能服务。
桂林市大数据和行政审批局局推出的AI审批智能体“漓政通”,在广西率先实现行政审批双向全流程智能化。该系统包含AI政务服务助手和行政审批AI辅助平台,可自动核验申请材料、生成提示清单,并对高频简易事项实现“秒批”,办结时限从单件5个工作日缩减至“秒级”。
此外,桂林人社推出的AI智能客服“漓江社保”融合腾讯“混元”大模型与DeepSeek语言大模型能力,构建覆盖社保高频业务的线上服务体系。企事业单位和参保群众通过“桂林人社”微信公众号即可享受24小时服务,有效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社保咨询不再受制于传统办公模式。
从算力支撑到工业制造,从文旅体验到政务服务……桂林正以“人工智能+”为纽带,串联起千行百业的智能变革。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推进,桂林必将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先机,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高地,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丨 桂林日报记者 唐健扬
桂林日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