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利明(桂林市人民医院)
一、触目惊心的数字:溺水为何成为“头号杀手”?
每年夏季,溺水事故频发。据国家疾控中心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5万余人死于溺水,其中14岁以下儿童占比高达56%,且农村地区发生率更高,是城市的3倍。更令人痛心的是,儿童意外溺水死亡的占40%-60%,且落水后仅2-5分钟,就可能导致死亡。
1.溺水的本质:窒息性缺氧
当溺水时,呛水窒息或本能闭气至喉部痉挛、声门关闭,无法发出呼救声,形成“寂静溺水”。若未及时被救起进行干预,缺氧4-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脑损伤,10分钟以上死亡率超过90%。
2.溺水对身体导致的损害或影响
急性期:肺水肿、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及时处理,救治成功率高,致残率低。
继发性损伤:吸入性肺炎、脑水肿、多器官衰竭(“二次溺水”),出现继发性损伤,救治难度加大,死亡率致残率上升。
长期影响:幸存者中20%遗留脑瘫、智力障碍或癫痫等后遗症。
二、不同人群的高危场景或行为
1.低龄儿童(4岁以下)
高危场景:家中水缸、浴盆、水桶(5cm深水即可致命)。
典型案例:杭州4岁女童浴缸溺亡,家长仅离开数分钟。
2.学龄儿童(5-9岁)
高危场景:水渠、池塘、水库(暗流、水草、淤泥致死率超60%)。
危险行为:捡拾落水物品、模仿影视跳水。
3.青少年及成人
高危场景:自然水域(水库、江河)、工地积水坑、泳池抽筋。
认知误区:90%溺亡者会游泳,但野外水域复杂度远超泳池。
三、怎么识别溺水、怎么自救:黄金30秒的生死抉择
1.溺水者的无声信号:因为无声,最容易被忽视。
头部姿势:半直立漂浮,面部浸水,眼神呆滞或闭眼。
肢体动作:手臂划水但无法前伸,腿部下沉,无呼救声。
2.自救四步法
保持冷静:减少耗氧,避免呛水(慌乱中耗氧量增加300%)。
仰漂姿势:头后仰,口鼻露出水面,双臂水平展开,双腿交替打水。
利用漂浮物:抓住泡沫板、空塑料瓶等延长漂浮时间。
呼救时机:发现救援者时,挥手或间断性呼救(避免连续发声)。
四、科学施救:非专业人员的“三不原则”
1.禁止盲目下水
风险:溺水者求生本能会死死抱住施救者,导致双双溺亡(人链救援死亡率超80%)。
正确做法:优先使用长杆、绳索、救生圈等工具,从背后接近落水者。
2.急救四步流程
评估环境:确保自身安全,拨打120并启动应急响应。
快速上岸:利用救生设备或多人协作拖拽,避免正面接触。
清理气道:清除口鼻泥沙、水草,采用“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
心肺复苏:
无呼吸/脉搏:从人工呼吸开始,立即实施30∶2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按压深度5-6cm,速率100-120次/分,注意胸廓回弹)。
有呼吸但昏迷:侧卧位,清理分泌物,监测生命体征,避免误吸,等待120救援。
注意:禁止“倒挂控水”!可能加重误吸和脑损伤。
五、防溺水核心措施:从个人到社会的立体防护
1.个人防护
技能培训:儿童4岁以上学习游泳,掌握踩水、漂浮等技能。
装备选择:选择专业泳衣、浮板、臂圈,避免充气玩具替代救生设备。
2.家庭监护
加强家庭监护,做到“四知道”原则: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家庭环境管理:蓄水容器加盖,清理庭院水坑,安装围栏。
3.社会共治
加强社会共治,社区政府在每年溺水高发季节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溺水警示教育,如水域警示:水库、池塘设置围栏与警示牌,夜间加装照明。
建立及不断完善救援体系:推广“15分钟救援圈”,配备救生圈、AED等设备。
六、破除认知误区:这些“常识”正在致命
1.误区:“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真相:抽筋、呛水、暗流等可致游泳者瞬间失控,占溺亡案例的35%。
2.误区:“溺水者会大声呼救”
真相:真实溺水无声且快速,儿童在水中安静超1分钟即需警惕。
3.误区:“手拉手能救人”
真相:人链断裂导致群死概率达70%,未成年人严禁参与救援。
4.误区:“获救即安全”
真相:继发性溺水可延迟发生,获救后需医学观察24小时。
七、结语: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让每个生命远离“寂静之殇”。
作为急诊医生,我呼吁全社会构建“预防-识别-救援-救治”全链条防护体系。记住:溺水不分年龄与场所,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让我们携手行动,让安全成为夏日最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