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秧好一半谷。眼下,正是水稻育秧的关键时期,在桂林市灵川县灵川镇,村民们正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机械化育秧,科技助力跑出农业生产“加速度”。
2025年5月19日,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灵川镇木马村,村民正在搬运秧苗。阳海翔 摄
在位于灵川镇木马村的育秧基地现场,智能化育秧流水线正高效运转,村民们分工协作,在机械的精准操作下,摆盘、装土、播种、覆土、洒水、出盘等工序一气呵成,一粒粒稻谷被整齐地镶进秧盘里。村民们将制作完成的育秧盘整齐叠放,待转运至恒温室内,经过两三天的催芽,便会被转移到大棚里进行进一步的秧苗培育,一般15天左右便可下田插秧,育好的秧苗青翠盎然,长势喜人。
“在我们的机械化育秧模式下,水稻从浸种催芽到成熟的秧苗,只需要15天的时间,比传统的人工育秧周期缩短了一半。”灵川县绿竹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传业说,现在通过机械化运作,五六个工人每小时可以制作800盘秧苗,效率是传统人工模式的3倍,省时省力、降低成本。
据介绍,相比传统手工育秧方式,机械化育秧除了极大简化烦琐程序、大幅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外,通过集中育秧方式,秧苗在相对恒温的生长环境中统一进行苗期管理,避免恶劣天气的影响,秧苗的品质能得到充分保证,达到水稻高速精量播种的效果。
“机械化育秧可以有效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和发芽率,目前我们可以做到95%以上,而且育出的苗质量比较好。”郭传业说,“同时也利于我们后期播种,机械育秧可以确保种子的间距一致,使得每棵苗株能够均衡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节本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近年来,灵川县通过科技育秧、科学管护、机械化收割等科技应用,积极推进水稻生产,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机械化育插秧具有精准播种、高效作业、苗齐苗壮等特点,可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灵川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康灵凤表示,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示范带动、优化服务等方式,大力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机械化种植,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下一步,计划将水稻产业中心项目辐射至该县其他粮食生产大镇,力争提高全县水稻种植全产业链机械化水平。
通讯员 汪蓉 阳海翔/文 阳海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