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七十年代的漓江饭店。 记者苏展 翻拍
图②:七十年代漓江饭店客房。 记者苏展 翻拍
图③:七十年代漓江饭店门厅。 记者苏展 翻拍
图④:漓江大瀑布饭店背面即人工大瀑布。 记者苏展 摄
图⑤:漓江大瀑布饭店“九天银河”表演。 记者苏展 摄
□本报记者 苏展
上一篇“老房子”,我们走进桂林“国宾馆”榕湖饭店了解到,1973年桂林对外开放旅游后,来桂林观光旅游的港澳台胞、华侨及外国人增多,原本安静的桂林城,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但当时桂林只有一家具有对外接待能力的饭店,那就是榕湖饭店。那段时间民间甚至流传一句调侃——“桂林山水甲天下,来到桂林睡地下”。
为迎接越来越多的境外旅游者,1974年,在桂林市中心一栋全新的高规格大饭店开建,这是全市第一家高层建筑的旅游宾馆,以桂林最珍贵的“漓江”二字命名,叫漓江饭店,也就是如今漓江大瀑布饭店的前身。
1976年,全市第一家高层建筑的旅游宾馆开业
1973年,桂林成为最早对外开放旅游的城市之一,但当时全市只有榕湖饭店一家拿得出手的饭店,远远不能满足突如其来的旅游需求。而且榕湖饭店在开放旅游之前,主要也是用于接待国内外一些政要人物,无论是建筑的规划,还是庭院的布局,抑或是各种软件硬件的配套都不是专门为接待旅游人群而设计。
此时的桂林急需一座能够接待境外游客的高档宾馆,撑起最早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的门面。漓江饭店应运而生。
上一篇提到,榕湖饭店最初是以白崇禧旧居为基础不断向外扩建改造而来,整个饭店当时就是由一栋一栋先后建成的小别墅拼凑出来的一个“大院”。而马上要开工建造的漓江饭店显然不能复制这样的建造方式,首先是时间上不允许,如上所述,桂林必须尽可能快地建造出一栋能承载大批游客的宾馆,不能像榕湖饭店那样一栋一栋地慢慢扩展;其次,与当时其他几个对外开放旅游城市不同,来桂林旅游的旅客主要是为了观赏桂林自然山水景色,所以这栋宾馆的选址需要建在当时桂林各个主要景区景点核心地段,以方便游客入住后在附近观光游览,而当时市中心的用地又非常有限,也无法像榕湖饭店那样拥有那么大的用地。
于是一个革命性的决定出现了:桂林要在市中心建一座“高层建筑”。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1974年,由国家计委拨款投资900万元人民币的漓江饭店开建。
关于桂林市中心建造高层建筑是否合适这个议题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争论不休,七十年代建造漓江饭店的这一次“初尝试”,设计单位就花费了不少心思。首先要使建筑物做到既能观赏风景,又不挡景、压景,选址至关重要,经过多方反复考量,设计单位最终将漓江饭店选址定在了桂林市内杉湖北畔,离漓江不过百十米,刻意避开了对象山的遮挡,店前是美丽的杉湖,东临漓江,高楼之上可观象鼻饮水、訾洲烟雨,独秀峰、叠彩山、“七星”诸峰、穿山、塔山……
漓江饭店主楼共12层,面向衫湖,南北朝向,使大部分客房有好朝向、好景向。桂林名山环立,使旅客感到身居客房,宛在景中,饭店内80%以上的客房可以通过宽阔的窗户,观赏到桂林市内各著名景点,同时饭店又位于闹市区,离古老的阳桥只有一百多米,旅客在游湖山之隙,上街购物、观赏市容、鉴赏风情十分方便。饭店主要入口前面退红线45米,作为停车场和庭院绿化,与杉湖风景连成一片。漓江饭店坐落在湖畔,远近高低,人工与自然,错落有致,融成一体。
此外,为了适应城市旅游开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外事旅游队伍,上级有关部门从政府机关、军队转业干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抽调和挑选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到漓江饭店工作。漓江饭店从筹备建设到正式对外接待外宾,以及后续的接待、服务、管理等工作,都倾注了各级单位部门许多心血和汗水。
历时两年,1976年8月10日,全市第一家高层建筑旅游宾馆漓江饭店开业,主要用于接待一般外宾、回国观光华侨和港澳同胞,设计客房296间,床位602个。这是当时桂林市内楼层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家饭店。
桂林初代涉外饭店
这里有个小插曲值得一提,那就是饭店开业后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并非游客,而是“灾民”。因为这一年的7月28日,也就是漓江饭店开业的前两周,在河北发生了史上罕见的一次自然灾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唐山大地震”。漓江饭店接待的第一批客人正是因唐山大地震从北京转来的部分外国留学生和外国使节。
与今天不同,在当时那个年代,接待境外游客不是随便一个饭店想接待就接待的。而是需要通过审核相关资质才行,通过审核的饭店就叫“涉外饭店”。在1980年之前,全桂林只有两家涉外饭店,一家是榕湖饭店,另一家就是漓江饭店。
涉外饭店客房一般分为几个等级,如标准间、套间、总统房等。漓江饭店首层为公共用房部分,二至十二层为客房层,客房装修及家具标准分为三种,二至五层为“一般”,六至十层为“中等”,十一、十二层为“较高标准”。
涉外饭店客房内配有电视机、音响、空调等设备,这些设备在今天看来是再普通不过,大部分家庭都买得起,但在当时而言都是非常奢侈的东西。那时的人如果有机会到这些涉外饭店里参观,就可以看到当时最时髦的东西。
相关资料记载,1974年,榕湖饭店就开始使用7吋黑白电视机;七十年代后期,漓江饭店首先使用床头式收音机;1978年,榕湖饭店安装使用日本日立、三菱牌窗式空调机;1976年,漓江饭店首家装用国产天津电梯、上海产的烫平机、洗衣机……这些设备对于其他非涉外饭店或者平民百姓而言基本要到八九十年代才用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逐步加快,进入八十年代后,桂林市政府开始进一步加大旅游饭店建设,开始千方百计引进外资兴建饭店,从1985年到1988年,桂林先后建成了桂林宾馆、桂山大酒店、帝苑酒店、文华大饭店(今喜来登大酒店)等中外合资饭店,极大改善了桂林旅游接待条件。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饭店的接待质量,桂林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审理涉外旅游企业的通知》,并于当年成立了由市旅游局、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组成的“桂林市涉外旅游企业整顿办公室”,规定凡经营接待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等五种人旅游业务的饭店,必须经涉外旅游企业整顿办公室审批。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饭店的条件,分为正式涉外和临时涉外饭店。
到1989年,桂林正式涉外饭店19家,有9336张床位;临时涉外饭店20家,4655张床位。可以说,整个八十年代是桂林涉外旅游宾馆(饭店)高速发展的十年,全市涉外旅游宾馆住宿收入可占到全市国际旅游收入的15%左右。入住率最高的1986年,全市涉外宾馆平均床位利用率达到82.9%。
桂林的旅游业发展在当时而言可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很多方面都是标杆,是全国的旅游行业的“老师”,如其他城市的宾馆酒店开业很多都会派人来桂林这些知名饭店酒店学习参观和培训。上篇提到在1979年,中国建筑学会出版了《旅馆建筑》一书,此书总结了我国此前旅馆建筑设计的经验和未来发展需要,收集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四十三个旅馆建筑案例,其中榕湖饭店四号楼的改造被作为案例之一进行分析。同时入选该书的还有漓江饭店和桂林饭店,漓江饭店甚至登上了这本书的封面。
旅游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带动了宾馆饭店的继续升级改造。在1984年,漓江饭店进行了一次全面装修改造,主楼增加至14层,建筑高达57.4米,总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客房达387间,床位达774张。
“桂林市区本没有瀑布,当它落成后,也就有了瀑布”
时间转眼来到千禧年前后,人们对新世纪的到来充满期待,此时的桂林旅游事业同样充满活力与激情。桂林两江四湖工程于1999年8月23日正式启动,而作为桂林初代涉外饭店的漓江饭店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大改造。
这一次改造对于桂林文旅事业而言,可以说是又一次“见证历史”的时刻。
“桂林市区本没有瀑布,当它落成后,也就有了瀑布。”投资超4亿元,以“水景文化”为核心,新增长72米、高45米的人工瀑布“九天银河”让酒店本身转化为城市景点,通过夜间灯光秀与音乐喷泉,创造“山水剧场”的沉浸式体验。漓江饭店也从此更名为如今大家熟悉的地标建筑——漓江大瀑布饭店。后来的桂林人习惯简称为“大瀑布”。
“大瀑布”于2001年3月开工,2002年4月竣工,不但荣获了中国建筑行业中的最高荣誉“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而且这个瀑布还被列入2002年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貌似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最大的人造瀑布。
改造后,饭店与杉湖、日月双塔、象鼻山等景观形成联动,成为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的重要人文节点。饭店的设计突破了酒店仅提供住宿的单一功能,通过瀑布表演、会议中心、高端餐饮等复合业态,开创了桂林“酒店即景点”的先河。
如今漓江饭店已年近半百,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涉外先锋,到文旅融合时代的地标景观,她的变迁恰似桂林旅游业的缩影,她不仅是一座钢筋水泥堆砌的高层建筑,更是一代代桂林旅游建设者、服务者不断向上攀登,寻求突破的象征与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