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动“31条”政策落地 绘就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壮美画卷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5-05-12 09:31:30 我来说说 阅读

  市世旅局:

  统筹推动“31条”政策落地

  绘就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壮美画卷

  □本报记者李思静 通讯员张俊杰

  初夏时节,泛舟漓江,两岸青峰倒影如画,游客赞叹声此起彼伏,这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正书写着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时间回到2022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桂政办发〔2022〕60号,以下简称“31条”政策),勾勒桂林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图景。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桂林市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促进局以“绣花功夫”统筹推动政策落地,联合全市各级各部门,将“31条”政策细化为122项任务清单,通过材料收集“查进度”、座谈交流“听心声”、走访调研“看实效”,凝聚合力“破堵点”,推动部区市共商共建机制建立,全流程跟踪问效,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工作格局,让每项政策都成为激活发展的“动力引擎”。

  两年多来,全市上下深耕不辍,政策红利如春潮涌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步伐铿锵,答卷亮眼。

  全球生态版图上的“桂林印记”愈发鲜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漓江保护和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话题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据了解,桂林喀斯特生态景观修复项目恢复植被34.6公顷,带动沿线发展生态旅游。去年,阳朔县大河背村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110万人次,成为当地“生态修复+旅游富民”典范。在灵渠,随着桂林持续加强灵渠保护修缮,完善管护规划与法治体系,统筹全流域治理,据统计,2024年,灵渠研学游线路接待学生23万人次,相关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4—2028年,自治区每年注入2亿元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桂林这条“母亲河”系上“绿色安全带”。桂林入选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架起“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桥梁;桂林喀斯特地貌跻身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名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桂林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市民及所有来到桂林的游客都成为生态环境的最大受益者。

  世界级文旅IP矩阵强势崛起

  今年4月,广西首家VOCO品牌酒店——桂林阳朔VOCO酒店在遇龙河畔鸡窝渡村正式开业。作为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高端生活方式品牌,该酒店以全景观客房及特色服务成为阳朔县重要文旅新地标,进一步推动文旅焕新发展,赋能世界级旅游城市先导区建设。

  从龙胜大寨村摘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桂冠,成为八桂大地首个获此殊荣的村落,到雁山旅游度假区晋级“国字号”,优质资源串珠成链;从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魅力之城”花落桂林,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成开放,千年灵渠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近年来,桂林文旅产业发展实现进阶式提升,这块“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5年第一季度,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3743.18万人次、同比增长14.68%,实现旅游总收入481.87亿元、同比增长15.53%;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2.01万人次、同比增长52.64%,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384.11万美元、同比增长55.44%。

  这座以山水闻名的城市,正以“文旅焕新”为动力,谱写世界级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康养休闲与专业竞技热潮奔涌

  聚焦AI辅助诊断、智慧健康管理、医疗质量优化三大方向,着力破解医疗AI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患者少跑腿、让医生减负担。日前,桂林市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建设启动,标志着我市在医学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领域迈出重要一步,将为健康桂林建设提供AI能量。

  “31条”政策中明确,推动桂林市大力发展“医、康、养、健、智、学”六位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链;推动桂林市加快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以及民族体育等体育旅游产业,打造广西体育旅游示范市;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支持阳朔县打造国际户外运动胜地等。

  如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门纳诊,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桂北;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漓东院区启用,美容医学本科专业获批,大健康产业根基更稳。全国首款自主产权载人飞艇“祥云AS700”阳朔首飞,低空经济破茧而出;中国匹克球巡回赛总决赛、桂林马拉松等赛事轮番上演,今年内300余项赛事在山水间上演速度与激情。

  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桂林。随着我市康养产业链不断完善延伸,越来越多的市民与游客将在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的桂林独特氛围中,用身心感受桂林“诗与远方”的惬意与美好。

  消费引擎强劲轰鸣

  实体商业是活跃经济、集聚人气的重要方式。今年3月,占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汇聚600余个国际品牌的阳朔国际旅游购物城引来央视聚焦,标志着“免税+文旅”的新地标拔地而起,为提振桂林城市消费活力注入新动能。

  而在国际交流中,美食也扮演着“外交使者”的重要作用。不仅桂林米粉、恭城油茶、桂花糕、马蹄糕精彩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办的“中华文化·雅集”活动,桂林米粉还“登堂入室”入选国宴,国际餐桌上飘来的阵阵“桂香”,让“我想去桂林”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夜间经济不仅是文旅消费强劲引擎,更是城市软实力与创新力的集中体现。《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多维度消费新场景需要擦亮夜间经济名片,丰富夜间经济产品。市世旅局负责人介绍,将联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商务局等全市各相关单位,多维协同、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元融合,努力打造全消费群体业态矩阵,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剧”新体验,构建山水为幕、风情为魂的夜游新范式,构建年轻态、烟火气、潮流范的夜市新高地,让城市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

  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开放共享、多彩可及的高品质生态空间彰显着城市的实力。

  位于小东江穿山小街、漓江虞山桥头西北以及南溪河公安宿舍旁的水系公园陆续开放,“绣”出了城市的方寸之美,打造形成了更多“主客共享”的城市休闲空间;铺上模板地面的象山景区2号门人行道,不仅视野开阔,还更加方便市民游客日常游览……一个又一个从细微之处着手的城市提升改造,组成了桂林靓丽的风景线,托起了民生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桂林连获“国家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城市”“全国‘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等金字招牌,捧回“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力冲刺“联合国人居奖”。全国首个《绿色旅游贷款实施规范》落地,项目审批“全程掌上监管”,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专属用地政策加持,城市发展底盘更稳、动能更强。

  随着灌平高速公路、净瓶山新桥等建成通车,一批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休闲圈、旅游圈“圈”出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桂林愈发宜业、宜居、宜乐、宜游。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是全市各级各部门握指成拳的“攻坚答卷”,更是社会各界共绘蓝图的“生动实践”。

  2025年是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奋进年与《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第一阶段收官年,市世旅局将以自治区与市级协同为“双引擎”,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持续深耕“31条”政策,在生态保护上“擦亮底色”,在文旅焕新上“勇闯新路”,在产业升级上“提质增效”,塑造桂林年轻态、国际化城市形象,绘就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壮美画卷。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