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路望江亭小游园焕新亮相 市区近两年完成7个绿地“微改造” 城市绿地提质增效 解锁游憩新空间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2025-05-09 09:50:32 我来说说 阅读

  滨江路望江亭小游园焕新亮相 市区近两年完成7个绿地“微改造”

  城市绿地提质增效

  解锁游憩新空间

  滨江路是桂林最美的林荫道之一,也是在城市里悠闲漫步的绝佳地点。滨江路紧邻象山公园,是游客们入园游览的必经之路。日前,位于象山公园3号门外的滨江路望江亭小游园,经过市林园部门的精心规划与改造,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与市民、游客相见。

  记者了解到,除了望江亭小游园,近两年市区已有多片绿地换上了新面貌,改造后的绿地不仅在景观、活动空间等方面进行了提升,也给市民及游客提供了游憩新空间。

  ■变化

  4月29日,已提升改造的滨江路望江亭小游园正式向公众开放。当天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后的望江亭小游园中繁花与碧草相映成趣,全新铺装的路面与开阔的视线让人耳目一新。围挡拆除后,众多市民和游客第一时间踏入了这片小游园,赞扬声此起彼伏。

  和改造前相比,小游园内的活动空间大幅提升,园内道路特别是靠近漓江边的滨水步道,已经明显扩宽。负责望江亭小游园改造工作的桂林市绿化工程处副主任谢安德介绍,小游园内原有道路宽度多为1.5米左右,且无灯光照明,基础设施配套老化。碰上人流量大的时候,小游园内相对拥挤,雨天道路也会出现积水、湿滑的情况。

  “改造后,小游园内的道路扩宽至2.5米到3米,人行道靠近小游园一侧也扩宽了2米以上。”他告诉记者,改造后,节点路面不再积水湿滑,同时空间宽敞,行走起来舒适安全,优化了节点的交通功能。此外,小游园内的景观品质进一步提升,新种植的植物错落有致,让小游园焕发出全新生机。

  “五一”假期,记者再次来到望江亭小游园。假期里,象山公园客流量较平日大幅提升,但门口小游园的通行十分顺畅,还有不少市民游客坐在园中的石凳上休息。“太美了。”过往游客一边感慨一边掏出手机拍照,记录下眼前的美景。

  记者了解到,望江亭小游园是近几年桂林城市绿地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小东江穿山小街岸线绿地、环城西一路南溪河边节点绿地、虞山桥头西侧绿地、机场路都督山节点绿地均进行了提升改造,虞山公园、南溪山公园也进行了海绵化改造。改造后的城市绿地不仅景观明显提升,功能不断完善,实用性也进一步增强。而在此之前,东华路和榕荫路行道树、南洲桥匝道绿地、靖江王府片区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中山中路、解放东路、解放西路、中隐路等路段都完成了以“花化彩化”为主题的绿化提升,越来越多城市绿地从单一的绿化功能向复合共享空间转变,成了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背景

  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划建设科科长李腾钊介绍,滨江路望江亭小游园始建于1986年,是连接城市核心景区及人流通行的重要节点,也是游客进入象山公园的集散地。这里不仅是桂林街头最早的小游园之一,也是上世纪80年代桂林城市“三小绿地”(即山边、水边、路边的绿地)的代表。当时,这个地方非常适合观景,能欣赏到穿山、塔山、象鼻山的风光。

  李腾钊告诉记者,1999年,望江亭小游园曾进行过一次改造。由于建成时间较长,近年来,小游园逐渐显现出铺装老旧、植被杂乱且老化严重、雨季积水路面湿滑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无法满足象山公园免费开放后市民及游客游憩的需求。按照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市林业和园林局组织市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市绿化工程处,通过细致且富有创意的设计及精细化的施工,对望江亭小游园进行改造升级。

  记者了解到,城市绿地提质增效是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市林园局正在组织编制《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做活绿地存量,对原有绿地提质增效,通过绿地“微改造”更好地服务市民及游客。

  ■亮点

  记者从市林园局了解到,本次望江亭小游园改造面积共6000平方米,从生态功能、使用功能、景观美学等方面进行了多重升级。

  市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韦永兴介绍,小游园中原有的树木经过多年生长,郁闭度很高,不仅视觉空间比较压抑,而且对象山公园及杉湖景区的观景视线、城市道路的通行视线造成了较大的遮挡。改造过程中,施工方通过重铺路面、重新梳理植被等方式,大大提升了整体景观及视线的通透感。值得一提的是,小游园内原有的大榕树、大桂花树、苦楝树等均完好保留。

  改造过程中,林园部门还引入了雨水花园、花镜的理念和创新设计手法。在不影响景观空间通透感的前提下,使用多种新的绿化植被品种,雨水花园中,超级鼠尾草、蜀葵、狐尾天门冬、羽扇豆、鸳鸯茉莉、金莎蔓、金叶过路黄等40多种植被错落分布,让绿地空间内形成不同特色和主景的植物景观组团。此外,改造时也对小游园内的配电箱外观做了艺术化处理,画上了水墨风的桂林山水。

  谢安德说,望江亭小游园改造还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的设计理念,提升节点消纳雨水的能力。项目建设透水混凝土铺装1200平方米,设置6处雨水花园。“这几天降雨量较大,我们特意到现场做了测试,雨水全都流入了雨水花园,路面比较干爽,达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的效果。”

  李腾钊告诉记者,除了提升景观,方便市民游览、休憩,近年来改造的城市绿地各有侧重。望江亭小游园实现了通透、通畅双提升;穿山小街岸线绿地通过丰富坡岸植被、种植水生植物、修建生态步道等方式,改善了岸线环境,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放松好去处;南溪河边及虞山桥头的绿地从封闭转向开放,让绿地从“只能看”到“可以用”;东华路行道树改造时,将原本老化的阴香更换为了宫粉紫荆,不仅避免了阴香老化后容易倒伏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增强了街道景观性,成为市区春日赏花的“顶流地”;榕荫路也把老化的阴香换为榕树,经过几年生长已经绿树成荫,“榕荫路”更加名副其实。

  “接下来,还有更多城市绿地要提质增效,既提升景观效果和环境,也要让市民、游客能走进绿地,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李腾钊说。

  ■点赞

  上周,记者在望江亭小游园看到,园内有不少市民和游客正在休憩、拍照,改造后的园区得到了大家的点赞。

  “我们是第一次来桂林旅游,觉得象山公园入口这片景观非常漂亮。”来自云南的游客邓成江表示,走进小游园就感到视线非常开阔,景观也和周边的风景很相称,十分协调。

  住在滨江路的市民李女士对这次改造赞不绝口。作为经常在此散步的“老熟人”,提起改造后的变化,她深有感触:“以前小游园里的步道很窄,我都不太走进来,现在路面宽敞平整,也更加干净,来这里散步都成了一种享受。”

  正带团经过此处的天成国旅导游莫女士告诉记者,小游园改造后视线更加开阔,景观也进一步提升。“很多游客路过时都会夸赞或是停下来拍照。这里的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走累了还能在这休息一下。”

  记者从象山公园了解到,3号门是游客进入公园的主要通道,每天经过望江亭小游园的游客络绎不绝。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小游园改造前活动空间比较小,一到客流高峰,入园排队的游客常在此处聚集,通行效率低,现在不仅空间开阔了,景色也漂亮,给游客们打造了赏心悦目的‘第一印象’。”

  记者唐霁云 文/摄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