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村:从繁华往事,望见湘桂古道的过去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5-04-23 10:27:08 我来说说 阅读

  图①:雄村现存八座闸门之一的天相门。

  图②:村中的巷道。

  图③:见证了古道兴衰的普善茶亭。

  图④:雄村的老房子内,目前依旧有人居住。

  图⑤: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本报记者胡晓诗 文/摄

  坐落在漓江东岸的大圩古镇,是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首。时至今日,石板路、万寿桥等景点依旧是游人的必经之地。与人来人往的大圩古镇相比,八公里之外的雄村略显冷清,仍保持着那份古朴与宁静。过去,雄村是湘桂古商道通往大圩、桂林的重要中转站,商贾在此停留歇脚,带来了商业发展机遇。巅峰时期,雄村汇集77家商铺,约3000人到此赶圩。厚重的商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农耕文化,塑造了雄村独特的风貌。

  因古道兴起的千年古村

  雄村,始称熊家村,后随中原文化南移,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日益兴盛,人口剧增,遂更名为熊村,后以同音改为现名。从字面意义就能看出,村子与熊姓居民息息相关。

  在今天的雄村一带,出土有梁天监十五年(516年)熊薇、梁普通四年(523年)熊悦的买地券,说明这一范围早在南朝时期就有熊姓居民居住。又据熊氏宗祠内保存的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宁忠宁恕分占产业碑》记载,雄村熊氏始祖熊秉璋于唐天祐二年(905年)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江里上村来粤为官,后晋天福元年(936年)迁居熊村肇创基业。

  熊村圩早在南宋时期就已成圩,比大圩镇还要早几百年,其繁华程度并不逊于大圩古镇。它的兴衰更与湘桂古商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下令“凿渠而通粮道”,始建灵渠沟通湘漓水系,形成湘桂间的交通水路。而“自宋以降,兴安灵渠商旅繁忙,楚米之连舶而来者,止于全州,卒不能进”。在灵渠水运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官府在不断疏通河道的同时,还选择构筑从湘南通往桂林的陆路商道,以解决灵渠水运能力有限的问题。这条湘桂古商道从桂林经灵川、兴安、全州往湘南,经历了长达600余年的鼎盛期,被后人誉为“南方丝绸之路”。

  据学者考证,湘桂古道主要包括一条主干官道和一条盐马古道,后者为永州—(黄沙河、永岁、太平铺、鲁班桥)—全州县城(湘源旧址)—(绍水、板山铺;界首)—兴安县城—(严关;溶江、廖家、长岗岭、灵田、雄村)—大圩的纯盐马商道。

  雄村是灵渠至大圩码头的湘桂古商道上的最后一个中转站,是中原物产南运,港粤物品北上的集散地,曾经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从兴安沿江入桂林,路经雄村,就在其游记中盛赞道:“圩上聚落甚盛,不特山谷所无,亦南中所少见者……”

  随着贸易的兴盛,雄村的移民也逐渐增多。除主要姓氏熊姓外,还有张、王、刘、黄、高、徐、文、蒋、冷等多个姓氏,这些姓氏的先人迁入雄村的时间不详,多属于商业移民,大多来自湖南、广东、江西等省份,主要从事商业、手工业制造,其中打草席、编草帽为雄村居民的传统工艺。雄村村民冷阿姨告诉记者,她的祖辈从今七星区的冷家村迁居雄村经商,如今两地的冷氏村民仍会走亲戚,保持来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前,熊村圩期以干支寅、巳、申、亥日循环,三天一圩,与大圩、潮田圩期交错,以方便行商在各圩市之间穿插贸易。为便于管理,圩市一般划有专门的交易地点,各类物资分别集中在一定范围,互不相扰又连成一体。

  圩市是由各种类型的商铺支撑起来的。据记载,熊村圩上共有商铺77家,其中不乏一批闻名遐迩、各具特色的老字号,如经营日用杂货、土特产品的有李国兴、李孟兴、熊玉和、车和荣等商号;经营客栈的有限林、麻子商号;经营药材收购批发的安卖和、委目惠、朱景祥商号;经营烧酒兼卖食杂的李义兴、李孝生商号;经营染布百货的段双发、段祥发商号;经营鞭炮的兴华商号;经营银匠铺的李宝和侯集珍商号,可谓应有尽有。

  20世纪30年代,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相继开通,湘桂古道失去其作用,熊村也随着古商道的废弃而走向没落,圩市也反复经历过恢复和取消。据《灵川县志》记载,1952年后,圩上私营店铺逐步为供销社取代。1958—1963年取消圩期,集市贸易停止6年。1964年恢复集市。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圩市再度取消。1980年恢复,1986年灵川县拨款建圩亭5栋,并设露天市场,圩场从原街道全部迁出。

  湘赣文化交织的岭南水乡

  当我们沿着132乡道去寻找过往痕迹时才发现,曾经繁华热闹的传统村落,如今已被新建街道和建筑完全包围起来,让人不由感叹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熊村旧时的村落格局仍保留完整,村中的商贸文化气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初入雄村,只见路两旁的居民房多为高墙深院,几乎每户人家的大门口都建有经商的铺子,各家各户为了保证其开放性,大门均为面积较大的开敞式板门,大部分都建有铺台用以展示货物。相比于一般的桂北古民居而言,雄村的老商宅更加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

  普善茶亭可以说是雄村商道上的标志性建筑。茶亭,一种建于交通要道上、具有施茶功能的建筑,供来往商贩、赶圩村民休憩、交流。在普善茶亭内一块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碑铭上,载有茶事的章程,从中不难看出过去茶亭的运行方式:“茶亭理事一职,有办理施茶之义务,须择热心公益者四人任之,营私舞弊者不得妄举。茶内不得另换旧茶生水,不得使茶水片刻缺乏,茶水只准往来行人到亭饮啜,不得携筒舀回私用,烧茶之人倘有违背本会章程,查明即由理事随时更换,茶亭井边栽木以培植风水,遮阴行人,不得私自砍伐,违者公同禀究。”如今,普善茶亭的功能已然不再,但关于它的传说却不会消失:那是对商贸往来的见证,也是对诸多慈善故事的一种记录。

  雄村依山而建,中间高,四周平坦,颇有小山城之感。以正街、玉带街和十字街三条主街道为中心,连接有文庆巷、德盛巷、黑暗巷、土地巷、杨家巷、楼底巷等六条小巷,又有十余条迂回曲折、长短不一的巷道向四周辐射,全用石板和鹅卵石铺就,三街六巷如同树干一般,由主干到支干再到细枝,使整个村落呈现街巷式的布局。雄村的古巷多,街门也多,在三条主街道两端及街巷之间,还建有九座风格迥异的砖石木结构闸门,目前尚存长发门、仁寿门、永兴门、天相门、紫气门、永宁门、德星门、文庆门等八座。入夜闭门,自成一体,十分安全。

  就在这烟火巷陌间,雄村居民建起了关帝庙、圣母宫、伏波庙等在内的多座庙宇,祈求平安顺遂;江西会馆、湖南会馆,曾云集了南来北往的商贾,更展现出湘赣两地文化在此地的交融与碰撞……漫步于街头巷尾,可以看到两旁的传统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它们以叠梁式木质结构最为常见,有青砖外墙,也有泥砖墙,整体古朴典雅,延续了中原民居院落布局严谨、对称均衡的传统,部分房屋还具有欧式风格。

  另一方面,雄村先民们又逐步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最终将家园构建成了岭南水乡的模样。在雄村的东西两侧附近,西马水与涧沙河形成了“双龙戏珠”之势,先民们利用水资源,在河道上分别筑有老堰、石渠堰和大田堰三座堰坝,并通过中间宽0.8米,高0.6米的水渠将水从南北方向引入村中。水渠与长街平行通过村落,流水依偎着村民家门前流过,人们便以青石板为桥方便出入,形成景致独特的水街。渠水不仅方便居民在自家门前洗衣洗菜,还用于灌溉,惠及附近村庄的两千多亩稻田。

  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3月,熊村设立熊村人民公社。虽然后来熊村并归大圩公社,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村中依旧保留了众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印记。街道两旁斑驳的墙体上,“永远忠于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标语还依稀可见。站在老商铺前,仿佛还能感受到昔日劳动人民的沸腾热血。

  雄村昔日的繁华早已成过往云烟,只有零星几户留恋老宅的老人坚守于此,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根。古商道之魂,或记述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或镌刻在沉默无言的碑刻,或勾画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中……等待着被发现、探寻。

  路书

  地图软件搜索“雄村”。从桂林市区前往雄村,交通便利,可选择搭乘城乡公交306路,在大圩镇政府下车,然后换乘灵川107路抵达雄村站。

  (记者胡晓诗 整理)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