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喀斯特地貌山水间的龙村全景图。高田镇人民政府供图
在广西阳朔县高田镇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个如诗如画的村落——龙村。喀斯特地貌的奇峰耸立,金宝河的碧水蜿蜒,古朴民居错落有致。龙村的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它以“党建引领”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墨,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近年来,龙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党建+产业+生态+治理”发展模式,通过打造户外运动胜地、壮大集体经济、深化乡村治理,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从昔日的“空心村”到如今的“网红村”,龙村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为阳朔县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龙村集体经济分红现场热闹非凡,村民们笑的合不拢嘴。曾雅娟摄
党建铸魂:红色矩阵激发“乡村发展动能”
龙村党总支部以“五星级党组织”创建为轴心,构建起“三维立体”党建矩阵:在组织维度,将8个党支部重组为农文体旅党建联盟,划分党员责任区实行网格包干;在空间维度,打造“田间党课+夜话板凳会+数字云课堂”三位一体教育场景;在实践维度,设立党员示范岗实施“双培双带”工程。龙村党总支书记陆日长说:“我们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冲在项目前线,使群众感受到红色动能带来的振兴力量。”
这种组织创新催生裂变效应,通过“支部联建、产业联兴”,将龙村8个党支部组建党建联盟,将16平方公里村域科学划分为户外运动活力区、休闲旅游观光区、农旅融合体验区。在党员先锋队带领下,累计整治河道3.2公里,修建旅游产业路5.5公里。
乡村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大批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还吸引了众多青年返乡发展。今年准备毕业的00后大学生莫若坤来到岩邦户外营地天梯飞拉达攀岩当起了教练,“家乡的发展机遇和党组织的关怀,让我找到了比都市白领更有价值的人生坐标。”他的职业选择印证着组织振兴的磁吸效应。
龙村打造出亚洲最大的金山岩场户外攀岩基地。高田镇人民政府供图
山水变现:强村公司激活“户外运动经济”
龙村的转型密码,藏在喀斯特地貌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中。高田镇创新构建“党委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推、村企共同发展”运行机制,组建龙村强村公司,整合村集体林地、闲置农房等资源。通过预流转1100余亩闲置土地,打造出四大核心产业板块:以国际攀岩节为引领的岩壁经济、以天梯飞拉达为亮点的低空经济、以竹筏漂流为特色的水域经济、以农耕研学为载体的田园经济,形成“旅游观光+体育竞技+绿色农业+生态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
数据见证着“山水变现”的奇迹。据统计,岩邦飞拉达平均每月客流量超千人,龙村码头竹筏漂流项目,全年共售出近9000筏,收入达160万余元。更关键的是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建立“镇、村、农户”三级利润分配模式,在2024年首次分红中兑现100万元承诺,真正做到让百姓共享发展红利。
龙村天梯飞拉达等项目投入运营,游客纷至沓来打卡体验。秦子慧摄
治理蝶变:数字赋能绘就“未来乡村图景”
龙村的治理创新,既植根于传统智慧,又融入了现代理念。建立“党组织+强村公司+农户”共治机制,创新“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通过设立党员调解室、村民议事厅,推行“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邻里和睦、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积分考核,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这里达成完美平衡。龙村深挖农耕文化底蕴,推出“农耕文化研学”“山歌对唱体验”“长桌宴品尝”等特色项目,让游客在诗画山水间感受风情。同时,注重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手工编织、绣球、特色美食等传统手艺焕发新生,山歌、彩调、舞狮等民俗表演成为留住游客的“文化密码”。
新生代力量为乡村治理注入活力。20余名90后青年自发成立“和美龙村”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活动;青年舞狮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融合,在各类节庆活动中大放异彩。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龙村以党建为魂、山水为脉、创新为翼,在喀斯特峰林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当清晨的阳光掠过60米高的天梯飞拉达,映照着金宝河上悠然划过的条条竹筏,高田镇党委书记谢小勇站在观景台前笃定道:“我们要让每块岩壁会‘说话’、每滴河水能‘生金’,这才是绿水青山真正的打开方式!”
这座“户外运动小村”正朝着农文体旅融合、数字治理升级等新赛道迈进,持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向世界展现一幅美丽、和谐、富饶的乡村画卷。(曾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