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浪潮中,灵川县定江镇法源村上演产业"智"变——桂林红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全自动化蛋鸡养殖基地,22.5万羽蛋鸡住"智能公寓",从投喂到分拣全程“无人值守”,以数据链串起生态循环链,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为传统畜牧业注入"智慧基因"。
智能鸡舍内井井有条。阳海翔 摄
走进桂林红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能鸡舍,恒温定湿的"空调房"内,6层的标准化笼架整齐排列,蛋鸡享用着精准配比的"营养套餐"。与传统养殖场景不同,这里看不见工人肩扛饲料的忙碌身影,只需将玉米、豆粕等饲料倒入储料仓,启动配料设备,随着一条条传送带的转动,所有环节均可实现自动化控制,每天的饲料喂养只需一两个人就能轻松完成。“以前每天要提上百桶饲料,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按个按钮就能完成投喂,几万只鸡我一个人就能完全照看。”饲养员黄师傅擦拭着自动化控制面板感慨道。
“我们采用的生物灯光,根据不同鸡日龄自动调节光照强度,同时采用先进的环控系统,根据室外温度不同,自动调节通风量,让鸡舍内部环境达到最优,有效提升产蛋率和产蛋质量。”桂林红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覃元俊介绍。
饲养员在巡视鸡舍。阳海翔 摄
在鸡蛋分拣车间,只需启动拣蛋系统,鸡舍内的鸡蛋就能从传输带上运送到分拣车间,工人在整洁的车间内将鸡蛋进行分类、装托、称重,装箱,这些成品鸡蛋就能销往柳州、南宁、深圳等地及周边市场。
“这套设备每小时可分选3万枚鸡蛋,破损率低于0.01%,效率是人工的3倍。”覃元俊算了一笔账:现在可以年产鸡蛋4000吨、有机肥2000吨,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而用工量比传统模式减少70%。
2023年,该公司投资1800万元建设智能化蛋鸡场,3栋现代化鸡舍与分选室拔地而起,22.5万羽蛋鸡住进了“恒温公寓”——自动投料机精准配送营养餐,智能环控系统实时调节温湿度,鸡蛋通过传送带直达分选车间,鸡粪经罐式高温益生菌发酵后“变身”有机肥,全程近乎“零接触人工”。
工作人员正在筛选鸡蛋。阳海翔 摄
工作人员在装运鸡蛋。阳海翔 摄
“智慧农业不是简单‘机器换人’,而是通过数据赋能实现绿色循环。”桂林红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表示,智能化改造不仅破解了养殖用地和粪污处理难题,更通过“林下养鸡+智能蛋鸡+有机肥反哺果园”的模式,形成生态闭环。
从山林散养的“桂花鸡”到全自动化的“智慧鸡场”,红冠农业以科技之力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加速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这样的创新实践正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更加可感可及。
“从山林散养到智慧鸡场,我们走的是科技赋能的路子。”陈军表示,用智能设备替代传统人力,把养殖污染变成生态资源,既守住绿水青山,又提升产业效益,“接下来我们还要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搭上智慧农业的快车,让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近年来,灵川县大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生产从种到收的全流程监控与管理。从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农田水分,到无人机巡查农作物生长状况,科技元素已深度融入灵川县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据统计,灵川县累计建成设施果蔬21万亩、规模养殖场209家,2024年设施农业产值完成55.39亿元,预计2025年总产值达到59亿元。
“我们鼓励更多农业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灵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陶庆刚表示,未来,希望以红冠农业为示范,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升级,推动智慧农业覆盖更广领域,提升全县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通讯员 阳海翔 汪蓉/文 阳海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