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一场特大山洪让小山村变为废墟
8年来,一对夫妇持续投入2000多万元让废墟变花园新村
七分水村“涅槃”迎春记
2月26日,唐泽德站在村口的泽德桥前留影。记者秦丽云 摄
灾后重建早期,唐泽德腿部负伤后仍坚持一线指挥。 蒋振华 供图
2017年洪灾后的七分水村。 唐存富 供图
重建后的七分水村,新房、新桥、新路等建设完工,处处新。 记者秦丽云 摄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邓琳
又是一年春来到。
在全州县才湾镇永佳洞村委七分水自然村,群树发新绿,桃花正含苞。
2月26日,在外创业的村民唐泽德和妻子滕永华驾车返回小村,看着眼前万象更新的景象,会心地笑了。
8年前的一场特大山洪,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让这个原本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变成了一片废墟。
8年来,唐泽德夫妇抱着重建家园的信念,持续投入2000多万元,终让小村“涅槃”重生。
这个春天,对于刚朝农文旅融合之路迈出一小步的小山村而言,蕴含着更为深远的春意。
8年前
一场洪灾让美丽小山村变废墟
永佳洞村委七分水村位于全州县才湾镇的西北部,全村60户198人。村子四周山势雄峻,植被丰富,山泉纵横。其中,有七条小溪如银带自山上直泻而下汇聚村头,该村因此而得名。
可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些灵动的山溪,竟然会变成洪水猛兽。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村民蒋振华带着凝重的神色,把回忆拉到了2017年7月1日。
那一天,永佳洞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在村委开会。下午1点多时,蒋振华突然接到村里打来的电话,告诉他“洪水冲进村子了……”
受洪水影响,有些道路已经不能通行。心急如焚的蒋振华与在村委开党员会的镇政府分管领导及党员同志们一行绕道步行上山,终在当日下午2点左右赶到了村口。
“小溪变成了洪流,风雨桥倒了,好多房屋倒了……”蒋振华说,洪水裹着石头和泥浆、树木,穿村而过,看得人心惊胆战。山洪下来时,大多数村民正在吃午饭,发现情况危急,大家慌忙往村内地势较高、未被洪水侵袭的村民家里跑。
那一天,正在外地出差的唐泽德,从电话中得知老家的灾情。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必须回村看看。可是,当日他赶往村子,却被洪水拦截在外,无法进村。
这次洪灾,导致全村58户村民的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190人受灾,60多人无家可归。后来村民们分析,洪灾前数日持续暴雨,小溪上游形成了几个“堰塞湖”,持续超负荷后,形成罕见的洪水就冲了下来。
8年来
村民夫妇投巨资重建家园
2017年7月2日,唐泽德准备好了大米、面包等救援物资。得知县有关部门及镇政府抢抓时间修通了主干道后,他第一时间赶回七分水村。那时,唐泽德只有一个念头:帮助乡亲们尽快渡过难关。
出生于1963年的唐泽德,是土生土长的七分水村人。高考失意后,因家穷无法复读,成绩一向优异的他毅然外出闯荡。在商海中几经磨难和沉浮,他终于事业有成,在南宁、桂林、全州多地经营酒店,还成为一名全州县政协委员。
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唐泽德就慷慨地把自己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15万元,毫不犹豫地捐给村子,用于修建道路。此后,他又投入300多万元,为村里修建凉亭、防洪堤等。
赶到村子,当时正患有腿疾、行动不便的唐泽德围着村庄走了一圈,看着温馨家园变得一片狼藉,他数次落泪。集中在村中地势高处的村民们看到他来了,纷纷围了过来。
村里德高望重的耄耋老者王车松拄着拐杖,望着唐泽德,率先开口:“泽德,村庄变成这样了,只有靠你了。”
这句重托,惊醒了悲伤中的唐泽德。
“乡亲们这么信任我,我绝对不能辜负大家。”很快,唐泽德冷静下来。站在村里一处高地的破旧牛栏旁,他组织成立了包括村委会干部、村民代表在内的“七人灾后自救小组”,并与才湾镇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商量如何开展灾后自救。接着,自救小组有条不紊地安置村民到就近的、地势稍高的村委办公楼居住。同时,唐泽德自行采购大量生活物资,与地方政府的救援物资一起,解决了全村100多人一日三餐的难题。
七分水村的灾情发生后,各级部门对此十分重视,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区市县的指导组先后到七分水村了解灾情,指导灾后生产自救。当时,全村房屋已基本损坏,成为一片废墟,指导组给出了整村搬迁的建议。
安土重迁。乡亲们舍不得故土家园。唐泽德更是不舍。
村民们集体表态要重建家园后,在唐泽德的牵头下,全村齐心,开干!
此后的3个月,唐泽德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天天待在村庄,和乡亲们一起搞建设。酷暑的天气,让他蜕了三层皮;终日的劳动,也让他腰部积劳成疾……
随着工作的开展,短暂的清淤、自救,已不再是唐泽德的终极目标。“我要在废墟上,重建一个美丽新家园!”一个更宏大的想法,让他心情振奋,也让他更体会到责任之艰巨。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靠着脑海中的一张“七分水村新规划图”,唐泽德和妻子滕永华不断慷慨解囊,对村庄进行持续改造和建设。截至目前,唐泽德夫妇俩为村庄重建事宜,已投入了2000多万元。
大爱有形
废墟山村“涅槃”迎春
8年来,投入2000多万元重建家乡,对于唐泽德夫妇而言绝非易事。
在村子重建期间,因为资金问题,唐泽德曾多次改变自己的投资计划。有一年,他原本计划在南宁独自投资2500万元新建一家酒店,与此同时村庄重建工程没钱了。他毫不犹豫地把独资改为合资,留出1000万元继续投入村庄建设。
滕永华坚定地支持丈夫,却也在背后默默地承受着不少压力。疫情期间,酒店生意受到严重影响。数百名员工的工资都难以支付,她却还得想方设法筹钱继续推进村庄重建。
“困难,太多了。”滕永华回忆起这些年的艰辛,数次落泪。
“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唐泽德说,困难重重,他从未想过放弃。
不过,当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换成眼前所见的崭新村庄,唐泽德和滕永华却感叹:“永远值得。”
正是这笔钱,他们与村民一到,修整了七分水村各家各户被洪灾冲毁的住房;正是这笔钱,他们修建了1公里的防洪堤、59座堤坝和长600米的防洪堤护栏;正是这笔钱,他们帮村里修通了3条绕村硬化公路,结合政府灾后重建项目,开凿、加宽了3公里长、6至8米宽的进村公路;正是这笔钱,他们修建了村内休闲娱乐场所,并升级文化中心和广场、舞台;正是这笔钱,他们修建了村口青石牌坊1座、风雨桥2座、石拱桥1座、长廊3座、亭子6个……
跟随唐泽德夫妇漫步村中,对于村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建设,他们都如数家珍。他们眼中漾出的自豪笑意,朴素语言中蕴含的深重的乡土情怀,让记者肃然起敬。
熟悉唐泽德夫妇的全州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家美每次谈起唐泽德夫妇的大爱之举,她都发自内心地感慨:“这样的大爱之人,值得所有人尊敬。”
“8年来,当地党委、政府,还有众多爱心企业、组织和个人,都帮了很多忙。七分水村能有今天,汇聚着许多人的功劳。”面对多方称赞和肯定,唐泽德夫妇谦虚地说。
对于唐泽德夫妇的大爱之举,淳朴的乡亲们不仅记在心里,更以有形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感激。村里的三座风雨桥上,均以图文的形式,记载着唐泽德夫妇带领村民重建家园的历程。其中,村头那座以“泽德”命名的风雨桥,成为唐泽德夫妇无疆的大爱,当下乃至后世之人随时可观可触的有形见证。
重建家园,并非只是建一个新村。唐泽德夫妇有更深远的打算。
过去数年,七分水村在重建家园的同时,注重规划设计,唐泽德夫妇还带着乡亲们一起挖掘当地的农耕文化,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走出过山村、见过世面的唐泽德,把很多园林设计之美也带入了村子里。数年来,他精心挑选品种,在七分水村栽种下很多可观可赏的花木。月季、桃花、蜡梅……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让七分水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新村。
此外,过去两年来,唐泽德夫妻修通了七分水村去周边瀑布群的便道1公里,还为村里修建了2个大型停车场、1个游泳池、1个音乐歌舞厅等,为乡亲们走农文旅融合之路,奠定基础。
2024年4月20日,在唐泽德夫妇的全力支持下,七分水村举办了首届“开耕文化节”。当日,村民和八方游客共计600多人齐聚七分水村,热闹不已。谈起当日的盛况,村民们依然回味不已;而今年即将开展的第二届“开耕文化节”,更让他们兴奋和期待。村民蒋振华站在自家新建的小洋楼面前,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和几个村民正计划搞农家乐、开民宿。
村头高大的青石牌坊上,“洪魔无情满目疮痍苦难早成过去式,人间有爱涅槃重生幸福永为进行时”的对联,记录着七分水村曾经的不易,更展示着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满怀信心和对幸福生活的追寻。
离别前,记者看到,昔日小溪奔流的地方,已成一条宽数米的行洪渠。渠旁,几株桃树含苞待放。刚刚历经冬寒的它们,就像这“涅槃”重生的小山村,终会在新的春风里,灿烂绽放,迎接更美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