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区人大:
把人民的期盼从“纸面”稳稳地落到“地面”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张旭 蒙鸿莉
夜幕降临,在象山区二塘乡红光东村,一盏盏光伏路灯把原本漆黑的村道照得亮堂堂。“我们村以前这条路黑黢黢的,村民走路都很担心摔跤。现在每天晚上还没到七点就亮了,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村民王阿姨由衷地道谢。
告别“星星点灯”,照亮百姓家门,“灯”的背后,是象山区人大代表们的不懈努力。去年,象山区人大代表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履职,潜心“沉下去”,把民意民情“聚起来”,全年推动意见建议办理成效创历史新高。收集群众意见200余条,通过分类快办,办结率达90%以上。
履职服务24小时“不打烊”
如何判断人大代表们为民服务履职工作开展到位?在象山区,只需要用“十八字标尺”来衡量: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
在象山街道,人大代表们走进小区,每月定期开展一次夜聊活动,通过夜聊“访民情、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西城社区人大代表罗金花在一次夜聊中,得知竹木巷10号居民对沿江残破屋檐的安全隐患很担忧,于是她便将情况收集起来上报。最终在多方协调合作下,拆除修缮了悬在居民头顶上的隐患,得到了居民一致点赞。在西城路4号,五美社区人大代表刘艳琴及时收集危房业主的诉求,并当即反馈到了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推动整改“落地”。
如今,依托辖区4个人大履职活动中心、21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以及人大代表“四联系”制、代表履职积分管理制、代表履职档案管理制以及“象山人大代表履职小程序”等,象山区基本实现了人大代表“为民履职24小时‘不打烊’,服务群众‘全天候’”的目标。
意见办理量化落实有成效
为民发声,不仅要“说得准”,更要“办得实”。代表议案建议的落实率,就是群众幸福的得分率。
去年7月,象山区人大积极协调区纪委监委等部门,多方筹措资金50余万元,推动二塘乡红光、湴塘村委,平山街道猴山社区、南门街道翠西社区、象山街道五美社区等村(社区)安装路灯442盏,惠及群众10万余人。路灯不仅照亮了脚下的路,也照亮了大伙儿的心。
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代表们的履职清单本上,记下的是群众的急难愁盼,更是破题之道。去年以来,象山区聚焦“三率一度”,量化代表意见办理,代表提出的48件建议经过区领导领衔督办、各委室分类督办、现场一线督办等得到办理,推动意见建议办理成效创历史新高——答复率100%,落实率93.75%,办结率83.3%,满意度100%。与此同时,代表们还通过进站履职、调研走访等收集群众意见200余条,采用分类快办的方式办理,办结率达90%以上。
探索“为民做主”到“由民作主”新路径
从“一人一票”的选举到“一言一策”的落实,再从“为民做主”到“由民作主”,象山区在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路径上步履不停。
去年,象山区率先在全市全面推行区乡二级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实现了民生实事项目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2024年象山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与会全体人大代表对上一年度象山区10项重点民生实事实施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平均满意率为96.8%,同步票决确定2024年度象山区重点民生实事5项。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在全市推广,成为人大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
为提高代表建议的办理质量,象山区人大与象山区检察院联合创新监督模式,探索建立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机制。通过衔接转化,督促解决了军用输油管线被违法压占、佛殿河地表水和岩溶地下水交叉污染等问题,工作成效得到自治区人大监察和司法委的肯定。
此外,象山区还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在桂林市县(市、区)中率先组织五级人大代表对区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进行述职评议,对员额法官、员额检察官进行履职评议。接受评议的27名同志总体评价均为满意等次,这种面对面、实打实的监督方式让更多的人大代表能够更好地知情知政,了解“一府两院”的工作,更有利于人民群众关注的公职人员能更彻底地走好群众路线,践行执政为民、司法为民的宗旨。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一心为民。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象山区人大代表们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切切实实把“民之所盼”变成“政之所向”,把“群众之声”从“纸面”稳稳地落到“地面”。